协融·思政圆桌派|共探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南郊小学思政教研组活动
2025年9月25日,南郊小学思政教研组全体教师齐聚云端,共同观看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 “名师空中课堂・教学新时空” 小学道法名师课堂课例—— 二上《团团圆圆过中秋》。此次教研活动旨在提升思政教师教学水平,探寻传统文化教育新方法。
本次课例由常熟市义庄小学陈丹老师授课。陈老师巧妙地将中秋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引导二年级学生深入了解中秋的起源、习俗等知识,充分展现了用儿童化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后,思政组教师围绕研讨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老师们纷纷表示,陈老师的课堂充满童趣,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为大家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老师们也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在不同年级的道法课堂中,运用儿童化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地生根,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本次教研活动特邀专家的点评也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专家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老师们指明了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南郊小学思政教研组的老师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加深了大家对用儿童化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未来,南郊小学思政教研组将继续深耕课堂,不断探索创新,让传统文化在道法课堂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教师观看心得
尤老师:这节中秋节主题课的设计很具巧思。导入环节通过月亮、嫦娥等多个经典元素,迅速将学生带入中秋情境,借助神话故事还增添了文化趣味。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中秋节时间”和“家庭过中秋方式”两个维度深入探究,既落实了知识学习,又能唤醒生活体验,促进对节日内涵的个性化理解。这种从文化符号到生活实践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中秋的文化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是一节兼具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的优质课,为传统节日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欧阳老师:《团团圆圆过中秋》这堂课设计精妙,围绕三个话题层层递进:从认知中秋时间习俗(知中秋),到分享自家团圆故事(话中秋),再到诵读经典诗词升华情感(诵中秋)。课程将知识性、生活性与文化性完美融合,以“团圆思念”为主线,通过讨论、分享、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温馨氛围中深度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尤其“诵诗词”环节,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文化共鸣,是点睛之笔。整体是一节成功的传统文化启蒙与情感教育课。
尹老师:看了陈丹老师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我认为这节课最核心的价值,是“把传统节日上成了孩子的课”——没有堆砌民俗知识,没有生硬灌输情感,而是以“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桥梁、以“孩子的话”为落脚点,真正实现了“道法”课“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育于生活”的目标,是一节兼具“温度”与“效度”的优质课。
王老师:听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后,我深受启发。老师以月饼、传说、习俗为主线,用动画讲嫦娥奔月,让孩子动手画家庭赏月图,将知识融入趣味活动中。课堂上,孩子们懂得中秋的核心是“团圆”,理解家人相聚的珍贵。这种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的教学,让抽象的“亲情”“传统”变得具体可感。这节课不仅传递了民俗知识,更播下了珍视家庭、传承文化的种子,生动诠释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金老师:本堂道法课以“中秋团圆”为核心,精准契合学科“文化传承与道德素养”的育人目标。教师通过展示家庭中秋吃月饼的图片,课上闻一闻、尝一尝月饼,快速将学生带入“团圆”场景,避免了传统节日课的枯燥说教,让文化感知更直观、更鲜活。做灯、赏灯环节,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言,既调动了参与热情,又让“中秋”这个概念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温情,实现了“生活即教育”。从“诵读诗词话中秋”延伸到“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小家团圆”与“国家安宁”的关联,将传统文化认同与爱国教育巧妙融合,中秋不只是吃月饼、赏月,更承载着中华文化里的家庭温情与精神传承,德育渗透不生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