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荻》75期学习与交流
12月12日下午,南郊小学全体语文教师集中三楼合班教室,学习了《燃荻》75期的内容,主题为“学科实践”。首先大家学习了《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校本课程:落实学科实践的有效载体》《学科实践的定位、特征与设计框架》三篇文章。语文组老师针对学习内容,开展了学习研讨。
许丹仙: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根本,强调学科育人、实践育人,探索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譬如,我们语文学科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倡导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用学科自己的语言来落实、表述课程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与具体的学科真正实现二合一。
屈凌波:学科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突破口,为核心素养时代回答学科如何育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所谓学科实践,指的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就学科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言,学科成于专业的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人类实践的改善。
曹开萍:学科实践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四个统一”。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历程,是书本上的命题、理论更好地变成真正被理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习知识又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又可以进一步反思、重构学科知识。二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建立正确的学科方法与观念,自觉运用学科思维探索世界、求索真理,而且可以在真实性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社会性互动中回应人生、幸福、道德等价值关切。三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学科实践的内容既包括该学科独有的部分,如学科内容、学科核心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等,也包括在实践推进过程中突破本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跨学科共通的范式和概念等,甚至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消融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边界。四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学科实践首先是个体的实践——亲自投身实践,验证命题性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学科实践也必然是共同体实践——在信息时代,知识内容及结构的复杂性,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科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乃至超越学科范畴成为实践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杜璟怡: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了课程改革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的一体化关注,不仅强调素养目标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重组,而且倡导“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实践”(学科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性(求知)与价值性(育人)的统一、特殊性(学科)与普遍性(跨学科)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引领素养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在新时代回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