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国:“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时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的“吨”的数学奠定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科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达到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物体质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能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预设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这一单元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张晶晶:像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等这些量的学习,看似简单,其实比较难。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太抽象了,太陌生了。所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这些量的观念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质量观念,在孩子们学习了“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后,开展了千克和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强化感知、逐步形成对千克与克的直观感受,从而建立相应的表象。” 先通过两个物体哪个更重的问题,引导孩子想到可以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质量。进而介绍称,学习称物体的方法。接着,通过掂一掂一千克的盐、苹果、豆子和数学书等物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随后,通过估一估,验一验,看看谁的小手像一杆小秤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1千克的质量观念。课后,孩子们走进超市和菜市场,运用所学知识,围绕数学实践活动单,进行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张青补充:千克与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广泛的,孩子们可以利用周末到超市、菜市场等场所看一看,拎一拎、记一记。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你又能拎得起多种的物品呢?鼓励孩子积极的走进生活,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一称,用眼看一看,用笔记一记。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会收获知识,还会收获了快乐。更是清晰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