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十四《期末复习策略研讨》

作者: 时间:2024-06-03 点击数:

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备课组        组长 张晶晶        活动时间 63      

主题:

期末复习策略研讨

主持人:

张晶晶

对象:

数老师

地点

 

日期

63

张晶晶:

1.计算部分: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2.解决问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虞建国:

一、复习要有规划。

学习新课时我们有详细的教案设计,课时安排,那么复习课我们同样要先进行详细的规划:有预期的结果,以结果导向来制定自己的复习目标;有详细的内容来确定复习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有合理的方法策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无目的,无计划的复习,只会累到教师,累坏学生,不见效果。

二、复习要有方法。

1、做好“加减法”。

面对众多的练习题与试卷,学生难免产生畏多畏难心理。为避免题海战术,需要教师精挑细选。精心选择每一道题,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题目,控制好做题时间。用自己的“负重”前行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方法,达到做一题,会一法,通一类的效果。

2、学生“出题”法。

每一课、每一个单元,老师先带领学生复习串联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站在出题人的角度考虑,会出什么样的题目,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变为“出题人”身份每个单元出一套试题,老师收取后打乱分发各个小组内交换做题,学生由“出题人”又变为“做题人”。做完后找到出题人评改,在出题人的监督和指导下订正。在小组互相评改中探讨哪一道题最好。老师最后做评价筛选把关,把学生已经关注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再多花时间复习,把学生没有关注到或者没有深入理解的地方再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深入去思考,总结,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做一套题和出一套题是不一样的两种思维过程。做题是按别人的思路,写出这个答案就算完工。但是出题不一样,出题要注意到这个题的考点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出题,这个题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覆盖的知识点有多少?需要深度思考和关联。另外,如果你知道出这个题目或者这样来出,前提是自己已经掌握并深度理解了这个考点。有助于让深度学习发生。

学生出题,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学生层次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时候也会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负担。但是,如果有老师的参与和小组的互助,把它作为复习阶段一项辅助,我觉得利是大于弊的。

3、学生“互助学习”法。

“学生互助学习”我指的是让学生给学生讲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搭配“师徒”,一个“小老师”带一两个“学员”。小老师负责给自己学员讲错题。这种方式既减轻了老师单独辅导的压力,另一方面,师徒双方都有收获。学生之间讲题,对学员来说他们没有距离感,心理上也很轻松,更容易接受。小老师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以教的方式来学,这样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的重新加工,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如果讲不清楚,回到源头再去理解,理解清楚了再讲出来。其实这种方法也是撬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方式。

4、思维导图梳理法。

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梳理知识点是很好的复习抓手。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时,构建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体系,明晰知识要点,既能关联相关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手脑并用,有效地巩固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力。

张青:

三、复习形式多样化

复习的形式也是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情,可以采取单元复习、分类复习、分层复习、板块复习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精心设计复习的内容和方法。最终才能取得复习效果。

                            记录人:张晶晶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