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1-07 点击数:

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备课组        组长 王梦娇        活动时间 122      

主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分析

主持人:

王梦娇

对象:

数老师

地点

 

日期

122

王: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对知识点采取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进而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碎片化”、“散点式”的,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减负不减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并基于知识在教材中的整体地位,对单元内知识加以整合,让课堂更具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水平。

以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第一次以图形运动的视角来研究图形。本单元内容简单,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主,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许多相关的认识,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但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设计进行教学,学生只是把他们已经知道的再随着老师“过”一遍,并没有获得太多实质性的提升。

陈:

通过对小学阶段教材的整体梳理可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知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前后、上下和左右等6个方向;二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可以说,学生对处于静止状态的图形已经积累了许多直观的认识。

本单元对后续学习的作用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四年级能够在方格纸上平移和旋转图形、将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提供必要的操作基础;二是为五年级研究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图形的转化提供必要的表达基础。因为在将多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时,需要用适当的数学语言去科学、精准地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而不是用口语化的方式表达。为此,需要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进行概括,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此可见,本单元内容虽少,但作用却不可小觑。

由于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项前置性作业:“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前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整理与思考,并尽可能用连贯、完整、清晰的语言写下来。这样,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先按小组进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通过巡视,发现一些典型性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同时寻找一些学生易混淆、有争议的事实(如举手发言时手部动作的变化、教室门的推拉等),用于集中思考、讨论和辨析,有利于学生从图形运动的本质特点出发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突破。

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具备认知基础,而且具备操作基础。课前,我通过美术老师了解到,在美术课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对称”的美感,并能够制作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两个:一是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抽象、概括为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以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通过观察和辨别常见的图案、交通标志、著名建筑等,以及用长方形纸制作轴对称图形,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

王补充:

1.合理选取学生素材

在了解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后,就可以围绕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和思考。在选取学生素材时,要挖掘和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以突出图形运动的本质,进而通过“正强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适当选择有明显争议的、容易产生混淆的现象,让学生进行辨析,以“负强化”的方式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认识。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丰富和完善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

2.适当更新教师素材

合理地选择学生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体现了当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需要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往往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会选择一些我们熟悉或知道的,可学生并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如课本上电脑的光驱托盘,很多学生可能都没见过)。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及时地更新学习素材,以学生的视角来选取素材,用“新”素材去替代“旧”素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记录人:王梦娇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