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活动研究成果——论文撰写

作者: 时间:2025-06-27 点击数:

核心素养下助力学生思维进阶的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马正豪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科学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了解核心概念知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创新及优化教学形式,借助趣味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创设趣味课堂,使其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客观看待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律等,以此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关键词】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思维进阶

小学科学是兼具实践性与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契合科学探究本质。它为学生认识自然、理解社会搭建桥梁,传递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助其形成科学认知方式、涵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价值观,为理解世界奠基。小学生有探索兴趣,趣味教学是提高其科学认识与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师要善用趣味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科学实验、生活观察等实践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与策略,培养其多元思维能力,促其思维从低阶向高阶提升,充实探究体验,彰显科学课程育人效果与普适性。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情况仍存在

在小学科学传统教学模式未完全突破的现状下,思维进阶培育价值凸显。思维进阶指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新知识创造与发现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的核心基础,也是适应社会、应对挑战的必要素养,对提升终身学习与综合素养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进阶培养面临困境。一方面,部分教师受传统理念束缚,未将学生思维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置于教学核心,缺乏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设计,重知识传递、轻思维生成,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应对1】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机械记忆,弱化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与主动思考机会,抑制学习主动性,阻碍创造性思维萌发。这种“教”“学”失衡的情况,既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同频,又阻碍学生思维进阶,制约科学核心素养培育。

(二)教学形式固化单一

科学教学核心是探究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总结等实践主动发现和探索,而非单纯传知。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转变传统理念,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其自主探究需求和个性化学习节奏,打击学习主动性,易使学生厌倦。单一教学使学生成“被动接收者”,难参与探究;教师按教材推进,课堂缺互动合作和趣味设计。最终,科学教学缺失探究活力,难激发兴趣,成效不佳。

(三)评价机制构建尚未完善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科学教学评价导向,要抓住“主体多元”与“方法多样”核心。“主体多元”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评价,促进教与学变革;“方法多样”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单项与整体、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等方式,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评价存在不足:机制不完善,课堂评价流于表面;方式单一,难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功能偏向“甄别与选拔”,忽略学生过程性素养。这种失衡评价有负面效应:使科学教学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评价维度机制不完善,结果不客观,无法挖掘学生潜力,降低学习兴趣与动力,阻碍科学思维发展。

二、小学科学趣味课堂助力学生思维进阶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科学学习“基石”,指学生精准把握科学概念内涵与外延,厘清知识逻辑关联,运用知识分析解释科学现象,实现知识灵活迁移。它是学生记忆知识的前提,也是科学思维进阶的核心保障。因此,运用具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理解潜能,通过情境模拟或趣味实验唤起其主动探索兴致,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实践”。课堂导入利用认知冲突突破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其思索知识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互动交流等形式,亲身体验科学原理产生过程,在“做中学”强化知识理解,体会科学学习的快乐。

(二)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科学探索与发明创造的“源头活水”,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教学正是激发其想象力的重要载体,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科学问题与现象进行联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趣味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以趣味导入激活好奇心,引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欲,设计开放性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自由创作中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将想象转化为“具象成果”,同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也是其从“感性认知”迈向“理性认知”的关键桥梁。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有限,无法系统掌握推理的整个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初步掌握基本的推理方法。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教学恰好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优势,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推理能力:

1.锻炼类比推理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客观事物的相似特征入手,探寻事物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2】

2.培养归纳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趣味实验与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概括规律。通过记录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归纳结论。

3.推动思维向高阶进阶:在趣味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只看表面”的感性认知局限,向“探究本质”的理性认知发展。

三、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教学助力学生思维进阶实施策略

(一)选定趣味科学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需深研教材,平衡单元教学整体性与课堂教学微观细节,确定适宜教学主题。设计趣味教学内容时,要以教材专题的研讨、规划与实践运用为核心,因为适宜的教学主题是设计分层学习任务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载体,能让学生学习更有方向和目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筛选兼具“知识含量”“吸引力”与“趣味性”的主题。一方面要围绕教材核心知识点,保证教学目标不偏离;另一方面要契合学生兴趣爱好,用生动语言调动积极性,将主题主旨与知识点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入手,丰富思维活动、延展思维深度广度。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可将主题设为“微观世界奥秘的探索”。围绕此主题规划连贯观察与实验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乐趣。实验时,教师先指引基础操作,包括取洋葱表皮、滴水、盖盖玻片、固定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等;过程中强调保持显微镜镜头和载玻片清洁,提醒学生耐心调节螺旋直至看清细胞结构,还可让学生发挥创意为细胞添色,加深记忆、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助力思维进阶。

(二)开展趣味科学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科学以实验为核心,有探索性和实践性,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课程可唤醒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其从“直观感受自然”到“理性认知科学”,建立自然认知框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联,掌握基础科学能力,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意识,为三观树立和终身发展奠基。

趣味科学实验是推动学生思维从“具象感知”到“抽象逻辑”进阶的桥梁,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操作的现象,让学生提炼科学规律。教师应将其融入教学核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挖掘科学本质,提升思维能力。

在实验设计上,“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原则。教师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或现象作为实验切入点,让学生主动投入探究。以“热胀冷缩”实验教学为例,可通过“生活情境—问题驱动—实验验证—规律应用”路径展开。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化场景,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实验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简易趣味实验,引导分步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补充对比实验,让学生完整理解“受热膨胀、遇冷收缩”规律。这种教学方式让科学实验更有趣味性,学生能深刻认识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完成“观察—思考—推理—总结”的思维闭环,促进思维进阶。

(三)设计趣味课后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后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延伸拓展,优质趣味课后活动能锻炼学生动手与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思维水平。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与兴趣设计活动,让学生课后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4】。同时,教师要创新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与摩擦力”为例,教师可设计“瓶子赛跑”活动让学生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实验准备:准备两个相同空瓶、沙子、清水、木板、书、计时器和尺子,提醒学生检查材料,培养其实验规划意识。实验步骤:①用木板和书搭斜坡;②向两瓶分别倒入沙子和清水,保证重量相等后拧紧瓶盖;③将两瓶放斜面顶端同时松手滚落;④观察记录哪瓶先到终点。实验后,教师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探究本质,如“为何装沙子的瓶子滚得慢”等。为突破认知难点,建议学生查科普书、看相关短视频。学生自主发现,沙子与瓶壁摩擦大,水与瓶壁摩擦小,摩擦差异导致速度不同。为拓展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若瓶中放小石头或棉花,滚动速度会怎样”,激发探究欲,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理解摩擦力原理,实现思维拓展。这类趣味课后活动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四)实施趣味增值评价,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小学科学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培育思维与创新意识,助力成长发展。为达成目标,教师可用“趣味评价”推动学生思维进阶。首先,以全面评价为核心注入趣味表达,将趣味形式融入评价语言,既评估知识掌握,更关注思维与创造力。其次,以交互评价为重点凸显学生主体,打破教师单向评价,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评价,提升自我认知,激发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意识。最后,以学科思维奖项为牵引强化进阶动力,结合学科特点设专项奖项,认可成果,明确优势与方向,激发探索热情。趣味多样的评价方式能帮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科学思维,筑牢科学素养根基。

四、结语

综上,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教学并非单纯的“趣味点缀”,而是助力学生思维进阶的关键路径与重要支撑。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渐进性,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创新并优化教学策略——以趣味为抓手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利用认知冲突为思维进阶搭建“阶梯”,逐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真正推动学生科学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多维的深度发展,为其后续科学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杨佳佳.生活化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3(36):61-63.

[2]余雪菲.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99-101.

[3]梁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22):163-165.

[4]宗若灿.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J].辽宁教育,2023(23):75-78.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