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案

作者: 时间:2025-04-02 点击数: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开题报告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顾晓莉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 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教育领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改革和深化。新课标明确提出“坚持以美育人”作为课程编写的标准,“重视艺术体验”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制度规范,“突出课程综合”成为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的重点内容。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美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小学音乐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法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 78% 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示范法,很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较低。此外,美育渗透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23% 的小学音乐教师会在教学中主动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如美术、文学等)进行融合,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大多数教师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开展“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2. 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培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应注重跨学科协同育人功能,挖掘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音乐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通过艺术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人文关怀。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对部分小学音乐教材的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占比相对较高,约占教材内容的 60% 左右。虽然传统音乐文化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这种较高的占比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此外,调查发现,约 85% 的小学音乐课堂仍以教唱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以“以美育人”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在审美、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是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以“以美育人”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注重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实践研究,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因此,开展“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对于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化的问题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文化及多元文化的结合。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忽视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音乐教学内容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不够深入,缺乏对本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导致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较为肤浅。此外,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因此,需要从生活中寻找音乐教学的素材,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作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音乐教学的外延,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解决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传统化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机会。此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未能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因此,需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音乐实践、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之美,在探究中提升音乐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真正实现以美育人。

3.解决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方式片面化的问题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演唱、演奏等技能表现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机会较少,评价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多元性。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审美体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 关于“以美育人”视域的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以“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找到国内外期刊相关论文1200余篇。国内外研究者对“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路径。

在国际教育领域,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西方国家对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艺术和美学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和诗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塑造人的灵魂和品格。这种理念在西方教育体系中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美育被视为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是通过审美心境的培养实现人性的完善,这一观点为美育在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身体律动、语言和音乐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之美,培养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这一理念在国际上广泛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此外,美国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艺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作用,通过跨学科整合,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国内对“以美育人”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研究指出,美育不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例如,张志强(2024)指出,美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顾子筠(2025)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为现代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能够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此外,研究还关注到美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以美育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国际上,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历史悠久,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教育改革,美育始终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研究不仅关注美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还强调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点。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本土化传承方面,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对于如何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美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到某一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缺乏系统性和可推广性的案例。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校开发了昆曲进课堂校本课程,将昆曲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本土艺术形式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填补了苏南地区小学音乐教学本土化传承的实践空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昆曲进课堂,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还深入了解了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尽管美育在理论层面已得到广泛探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路径和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实现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和有效实施。

2.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小学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论文800余篇。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日本的音乐教育强调通过传统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中国,学者们指出,小学音乐教学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如传统音乐、诗词、戏曲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融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有研究指出,通过将传统音乐作品如《苗岭的早晨》《凤阳花鼓》等引入课堂,学生不仅能学习音乐知识,还能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国内学者还强调,小学音乐教学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项目化学习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例如,通过创设与传统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情境,如播放民族乐器演奏视频、展示传统乐器实物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此外,研究还指出,通过跨学科教学,将音乐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小学音乐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当前研究多集中在理论阐述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上,而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估方面仍需加强。

3.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论文700余篇。研究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例如,芬兰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中国,学者们指出,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仍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关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研究者开始关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强调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国内学者还强调,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例如,有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作品创作和课堂表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评价。此外,研究还指出,评价体系应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通过数据和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研究多集中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而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估方面仍需加强。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尽管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在美育理念的融入方面已有诸多探讨,但在具体实施路径和系统性理论构建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通过“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深入挖掘音乐教学与美育理念的内在联系,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通过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本研究将推动对“以美育人”理念的理性思考,进一步完善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学校美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特点》中提到的美育内涵从“小美育”到“大美育”的演变,本研究将为学校美育的理论发展提供实践支撑,探索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音乐教学实现美育的全面渗透。

2.实践价值

本研究通过构建“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音乐教学与美育理念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策略,本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推动小学音乐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美育导向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此外,结合《“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提到的具体实践策略,如“迷你”音乐剧、“世界音乐之旅”课程和跨学科融合等,本研究将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的实践效果和育人功能。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以美育人”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更是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忽视美育的渗透,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仅停留在技能层面,而缺乏对音乐美的深刻体验和理解。本研究认为,音乐教学应以美育为核心,通过创设艺术情境、挖掘音乐内涵、开展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实现从技能传授到审美教育的转变。

2.音乐教学需在审美体验、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中实现育人目标

音乐教学不仅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教学,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同时,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本研究强调,音乐教学应通过审美体验、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实现美育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小学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审美素养的学生

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美育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之处:

1.教学策略的创新

本研究引入了“四觉融合式”体验教学策略,通过听觉、视觉、知觉和联觉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深度的音乐体验。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形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资源、组织音乐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实现美育的全方位渗透。

2.课程架构的创新

本研究提出了“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架构,将音乐教学与多元文化、跨学科融合以及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设计“世界音乐之旅”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国家音乐的同时,了解其文化背景;开展“音乐与语文”跨学科教学,通过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课程架构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边界,还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3.评价机制的创新

本研究构建了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评价机制,从知识技能、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引入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机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为音乐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4.教学资源的创新

本研究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音乐教学资源库和互动平台。例如,引入智能音乐教学软件、开发音乐教育游戏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音乐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四、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以美育人”视域:

“以美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借助艺术教育这一媒介,致力于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不仅教艺术知识与技能,更塑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要求老师创设艺术性的情境,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以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塑造心灵美、行为美、气质美的新时代少年。

2.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实践“以美育人”的重要场所,既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平台,也是培育学生音乐兴趣、审美及文化素养的基地。教学中不仅包括基础乐理、节奏、旋律的学习,还应通过歌唱、律动、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意境。同时,音乐教学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包容心态的重要途径。

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这一研究致力于深度融合音乐教育的审美与育人功能。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音乐之美。同时,深入挖掘歌词内涵,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表现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深入探究并亲身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美的熏陶,温润他们的情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支撑理论

1.育理论 美育理论强调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是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是人性的馈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不仅是音乐技能的传授,更是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从而提升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经验主义美学理论 经验主义美学理论认为,审美体验是通过感官和情感的直接体验获得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资源、组织音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例如,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从而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

3. 多感官联动理论 多感官联动理论强调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增强学习效果和体验深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联动,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音乐的美。例如,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参与音乐游戏、进行节奏练习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听到音乐,还能看到音乐的表现形式,甚至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

4.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指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传统音乐作品、讲解音乐文化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唱传统民歌,学生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美,还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综合育人理论 综合育人理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主张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如音乐与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的美。例如,通过音乐与语文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文学内涵;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学生可以将音乐的情感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运用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更能在音乐学习中融入品格教育,以音乐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全面育人的升华。

1.形成“以美”“小学音乐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

2.构建“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建设资源

3.形成“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4.形成“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

(二)研究内容

1.“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对“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关键词搜索,阅读文献研究,进一步厘清关键词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建设资源研究

1)“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氛围营造

校园层面:拟在校园的“梨园”增添一些民族乐器形状的座椅、音符图案的地面画等,“幸福广场”添置一些音乐雕塑,过道橱窗里展示学校的校歌,让孩子们在学校日常活动中自然接触和欣赏到音乐艺术之美。

教室层面:打造一间兼具艺术感和功能性的音乐教室。教室内将采用柔和的灯光和色彩搭配,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墙面可以展示各种乐器图片、音乐符号、作曲家肖像以及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室内摆放植物、挂设儿童画作或放置雕塑等艺术品,以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滋养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2)音乐教学资源库与互动平台构建

在校园网上建立音乐教学平台,整合教材、乐谱、音视频资源,并引入互动式音乐软件,让学生在线学习、欣赏、交流,全面体验音乐之美。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互动学习环境,如引入“妙极课”智能音乐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练习和即时反馈,增强乐理和演奏技能的学习体验;通过“豆包AI”技术,开发智能音乐教育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使用“讯飞智文”等工具,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增加情感联结,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3)丰富学校的音乐活动

为了更好的普及和推广音乐艺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音乐活动中来,学校层面除了已在开展的合唱、小阮、昆曲等面向音乐特长生的社团外,拟与市级层面同时开展艺术节活动,增设小组唱、班级大合唱、独唱、器乐表演、舞蹈等音乐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投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美、展现美和创造美。

 

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1) 开办“迷你”音乐剧 举办“音乐中的故事”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深入体验音乐情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迷你”音乐剧的筹备和表演,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和表演技巧,还能深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或创作音乐剧剧本,分配角色,并负责自己的服装和舞台设计。开展“音乐与色彩”结合绘画,培养学生音乐色彩感知,组织“小小作曲家”创作,鼓励学生音乐创作表达情感。将音乐与色彩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时,用色彩和线条绘制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在学习不同乐器的音色时,教师让学生听一段乐曲后,选择相应的颜色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情感。例如,明亮的黄色可能代表小提琴明亮的音色,而深沉的蓝色则可能代表大提琴的低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加深了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2)开设“世界音乐之旅”课程 设计一系列以世界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课程,如“环游世界的音乐之旅”。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和经典乐曲,还能了解到各地的音乐文化背景。例如,通过学习非洲鼓的节奏,学生可以感受到非洲音乐的活力;通过学习中国的古筝,学生可以领略到东方音乐的韵味。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涵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特色;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乐视频和文化纪录片,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工作坊,亲手体验制作和演奏各种民族乐器

3)开展跨学科融合 利用音乐和语文都是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的共性,进行音乐与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首先,音乐中的歌词是语言的艺术展现,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听特定情感的音乐作品,并基于这些作品创作文本或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其次,朗诵在音乐和语文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良好的发音和感情表达在两个领域中同样重要。音乐教师可以在教授声乐技巧时,同时提升学生的语音清晰度和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层次和含义。例如,教师可以分析一首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并将其与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涵和情感表达。

 

4.“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1)评价的多元性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涵盖音乐欣赏、唱歌技巧、理论知识及创造力等多个方面,确保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2)评价的多维度

评价应从知识技能、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等多个维度展开。衡量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估他们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创新表达能力。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更准确的学生能力评估,评价方式需多样化,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4)评价的维度

评价维度包括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感受能力,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所展现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对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全面考量。

 

(三)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小学音乐“以美育人”课程建构的研究和项目化推进小学音乐“以美育人”课程的实施机制的研究。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实施步骤

七、课题研究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成员及研究基础

1.学校是一所重视科研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健全,提供开展教科研的实践和空间。

2.本研究主要通过课题组开展,结合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学校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开展教研活动、开题结题、研讨活动、问卷所需的材料等都可以在学校内获得。

3.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制度,保证每月一次专题活动,同时教师有专门的研究活动时间。

4.学校支持,定期邀请专家指导,能保证方向引领。

八、课题成果形式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249月

《项目化推进小学“SAE幸福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202410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报告

20251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

20253月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案例集》

案例集

20254

最终成果(限3项)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56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集

课例

20255

“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集

论文

20255

执笔人:顾晓莉

20252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