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探教学新径,AI赋能启英语新篇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英语组读书交流活动
为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5年9月11日下午,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英语组围绕多本教育经典著作,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读书交流活动。全体英语教师齐聚一堂,以书籍为桥梁,结合教学实践分享感悟、碰撞思想,共同探索英语教学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活动中,教师们聚焦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前沿趋势,分别就所读著作展开深入分享。金晓吉老师结合《学习者的隐秘生活》中“学生三个世界”(教师管理的公共世界、同伴互动的半私人世界、学生心灵私人世界)的剖析,提出英语教学需突破课堂表层观察,深入学生精神世界。他指出传统英语教学局限于课堂讲授与作业批改,难知学生学习动机与认知障碍,进而分享三项实践方向:一是借课下英语角、趣味话题讨论及家长访谈,掌握学生英语学习经验等,如针对学生怕发音出错不愿开口调整策略;二是打造“对话式”课堂,减少教师单向讲授,设计小组任务,以“节日文化”单元问题引导互动;三是创新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项目化成果展示,全面评定学习成效。
田凯老师以《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下学习异化的现状——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下,学习沦为获取分数的工具,知识与生活割裂、评价标准单一化,导致学生丧失求知热情。他提出,英语教学应推动学习“回归”:回归学生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回归生活世界,通过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重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结,如借助英语绘本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语言技能;回归多样性,摒弃“唯分数论”,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发掘不同学生的语言优势。
孙兰霞老师则结合《激发学生认知参与的36个课堂策略》,分享了提升英语课堂思维深度的实践方法。她指出,传统英语课堂常存在“被动听、浅层记”的问题,而书中“问题链设计”“错误资源利用”等策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方案。例如,在教授“Shopping”主题时,通过“Where do we shop?”“What do we need to buy?”“How do we talk with the shop assistant?”等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词汇记忆转向情境对话与逻辑思考;面对学生语法错误,不急于纠正,而是组织小组讨论分析错误原因,将错误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契机。同时,她强调策略需灵活适配学情,低年级可通过“英语单词接龙游戏”激发参与兴趣,高年级则可开展“英语辩论”,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提升语言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张华英老师和宋楷老师聚焦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结合《给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分享了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张华英老师则从“情境教学”“课后辅导”“评价体系”三个维度,补充了AI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她表示,AI可构建动态交互的英语情境,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置身”英语国家的校园、商场,沉浸式体验语言环境;利用AI辅导工具设置“课后答疑专区”,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答疑,解决课后辅导“个性化不足、时效性差”的问题;在评价环节,AI可从“发音准确率”“语流语速”“词汇丰富度”“语法正确性”四个维度给出量化分数与具体改进建议,实现多维度、客观化评价,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宋楷老师以五升六英语衔接教学为例,介绍了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通过智能学情诊断系统,精准识别学生在词汇、语法、听力等方面的薄弱点,生成个性化“学习能力画像”,并推送阶梯式过渡课程,为基础薄弱学生强化基础,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训练;引入智能口语训练系统,实现“人机对话”分层次练习,系统实时反馈发音准确度与流利度,有效突破听说障碍;借助AI学习伙伴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规划与心理疏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她同时提醒,需平衡技术使用与教育本质,规范数据隐私保护,关注数字鸿沟,确保技术赋能教育公平。

交流环节中,教师们积极互动、热烈讨论,围绕“如何平衡传统教学与技术创新”“如何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等问题交换意见,形成了诸多可落地的教学思路。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读书交流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更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工具,为今后英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活动最后,英语教研组长总结强调,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未来将持续开展读书分享、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教师将理论所学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更创新的思路、更科学的方法推动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语言魅力、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