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融·思政圆桌派|以听促教助成长 拾级而上提质量——南郊小学思政教研组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落实学校思政教育,将新课标的实践落实到实践,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3月14日,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道德与法治组深入课堂,共同研磨青年教师吴越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二课时《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整堂课基于真实数据和事件展开,通过数据、图片的对比,环境事件的交流分享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所产生出的连环效应,感受到了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到环境治理的刻不容缓、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评课议课
李智英老师:教师从环境保护主题出发,通过复习上节课两个问题“离开地球人类能生存吗?”“人类与地球是如何和谐相处?”导入。在提高认知的基础上,将近年来环境问题通过图片、新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进行探讨,在思辨中感受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陈叶青老师:本节课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用三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环境问题?怎样造成的?有什么危害?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写一写中,层层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最后以地球的口吻,向人类写一封信,呼吁大家来重视环境问题,保护地球。整节课能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还通过画思维导图、连线、写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行动起来。
侯璐老师:本节课,学生课前准备到位,主动搜集有关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新闻和资料,并在课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选自学生日常生活,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帮助学生对人类共同栖居的地球的现状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光有知识层面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一些活动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的认识和行为上的改变,这就启发教师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养成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欧阳秋君老师:吴越老师执教的《地球——我们的家园》结构清晰。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环境污染是什么?环境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减少环境污染?以数据图告诉学生“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佐以图片和视频暴露地球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最后让学生在令人震撼的事例(水俣病)中认识到因人类不尊重地球而使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有些不合理,导致后面环节的教学略显仓促。
此次听课活动促进了道德与法治组教师的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进一步提升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将不断探索和进取,打造更有趣、更高效的思政课堂,让教学工作进一步焕发激情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