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二数 备课组 组长 王梦娇 活动时间 2024.4.29
主题: |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研讨 |
主持人: |
王梦娇 |
对象: |
二数老师 |
地点 |
二办 |
日期 |
4月29日 |
过程记录: 王:教学目标是: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陈:学生通过预习大多知道刻度0-10的长度为1分米,学生经历在直尺和米尺上找不同1分米的过程,逐渐明晰1分米就是10厘米的长度,并且通过进一步在米尺上找一分米,数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出1米=10分米。接着学生通过画一画,再自己设计1分米长度的比划方法(优化),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为下面的估测做准备,同先前画的8厘米作比较,更加深了学生对1分米是10厘米的理解,又通过找1分米左右长度的实物,从形象的实物展示中加深1分米长度的表象,找一找的过程更是个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估一估,从目测估,到用身体工具估测,再用尺子测量验证,再利用厘米和分米的关系,估计出几分米,逐步完善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王:通过预习有学生知道1厘米中的每一小格长度为1毫米,学生经历在直尺找出1毫米的小格,理解每小格是1毫米的意思,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观察5毫米的特殊刻度线,理解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3次摸的活动,逐渐建立1毫米的表象,第一次抽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毫米很短(薄),第二次摸纸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毫米的长度虽然米很短,但也是有厚度的,第三次摸1分硬币活动,再次感受1毫米的厚度。再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新学的毫米的知识解决了之前提出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 |
记录人:王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