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第一部分是导入,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 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陈补充:特别是在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个”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5=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三天摘的个数+5=第四天摘的个数...”再让学生说说要解决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分别根据哪两个条件算的,从而引导学生确定思路,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用“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 ),再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 )”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也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本课的策略,进而由教师引导他们梳理整个过程明确“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 王完善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学习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 学生独立审题。 师:题目中有句话比较拗口,你读懂了吗? 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解决问题: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选取交流样本。 学生汇报交流: ①根据题中已知条件,一个一个写出来。30,35,40,45,50。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追问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框出一个表格。(可以列表解决) ②一天一天地列算式计算。第一天:3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其他方法。 (3)那么,我们做出来的结果对不对呢?可以试着放进题目中,再来检验一下,看是否满足条件。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中,我们一起经历了读题,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检验的过程。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了解题的经验,通过例题的解决了解解题的一般过程,为后续的知识应用打好基础。】 活动二:反馈巩固 1.完成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注意找出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提出问题,解题时厘清思路,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隐去书中给出的图)学生独立读题,尝试解决。 汇报交流。 方法一:根据信息,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找出答案。 方法二:根据题意列式计算,说说每个数字,每一步的含义。 对比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4.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尝试列式计算。 集体汇报交流。 5.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 集体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变式、拓展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一定的经验,帮助学生实现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感悟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思考并分析问题的策略。】 活动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堂检测】 一.基础练习 1.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花店里有6束玫瑰,每束10枝。百合花比玫瑰少5枝。 问题①: 解答: 问题②: 解答: 2.看图列式计算。
二.思维提升 3.如图,1张餐桌能坐10人,2张餐桌拼在一起能坐16人,3张餐桌拼在一起能坐22人。照这样计算,12张餐桌拼在一起能坐(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