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 备课组 组长 秦海燕 活动时间 3.25
主题: |
第4单元梳理 |
主持人: |
秦海燕 |
对象: |
四年级数学老师 |
地点 |
三办 |
日期 |
3.25 |
过程记录: 秦: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 -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四则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许筱华: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教材结合两张购物的照片,让学生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 -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x、 +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王: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0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例题中的38+27和30x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两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第102页例题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步先算式题中的乘法,并把积记录下来:第二步再按清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后,计算式题里的减法,得到最后的结果。至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安排在试-试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对于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第102页的底注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不必按运算顺序按键。 候: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村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成组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如第101页第+题,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秦: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排排、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步步推算,得出数亿本练习薄用的时间、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1亿拉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薄的本数、小朋友的人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长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o”。 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如果把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一边推算,同时读一读写出来的数,能减完成推算以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把数1亿本练习德用的秒数换大米的克数换算成可供- -个人吃大约223年。通过这些换算,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体会就丰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