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国:“升和毫升”是常见的容量单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课后作业可以从发现、探索、感悟三方面,通过“以行导知、以知促行、行知合一”,逐步帮助孩子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张晶晶: 实践性作业设计如下: 1.生活中寻找:请家长们带孩子去超市找寻生活中与“升和毫升”相关的商品,与身边的数学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2.比比大小:发现了“升与毫升”之后,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不同计量单位的应用场景,自己总结什么时候该用升?什么时候用毫升?哪些东西比1升大?哪些东西比1升小?哪些物体的容积大?这种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知识,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品尝饮料,感受几口可以喝完一小瓶牛奶或饮料?估一估每口大概是多少毫升?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积极完成实践任务,用眼观察,用口品尝,用笔记录,用脑思考。 张青: 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技能、更有效地培养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通过设计题目尽可能快而省地达成练习课的学习效果,设计题目这个过程很关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围绕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这三个关键词有目的地展开。 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准确结合图片描述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知道并理解它们的换算关系并利用这个关系准确换算,解决一些关于升和毫升应用的实际问题,熟悉并运用画图、倒推、倍比、分类等常用数学思想方法。 张晶晶: 练习设计如下: 一、基础巩固 1.用“升”或“毫升”填空。 我家的营养师 妈妈买回一桶4( )的花生油。奶奶总是先将桶里的油倒入一个容量为300( )的油杯中,炒菜时再用一个容量为15( )的油勺将油盛到锅内,奶奶说:“炒菜时少盐少油,有利健康。” 2.在 里填上“>”“<”或“=”。 900 毫升+2100 毫升 3 升 75 升 500 毫升 升 240 毫升 1000 毫升 1 升50 毫升
3. 一瓶红茶250 毫升,( )瓶正好是2 升;用一个容量为400 毫升的杯子向一个容量为3 升的水桶里倒水,至少需要倒( )次才能将水桶装满。 4. 甲、乙两个水壶的容量之和是900毫升,甲水壶的容量是乙水壶的8倍。甲水壶的容量是( )毫升,乙水壶的容量是( )毫升。 5.甲、乙、丙三种杯子都装了1 升水,甲杯装满了,乙杯装了一半少一点,丙杯装了一半多一点,其中( )杯的容量最大。 6.合(ɡě)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十合等于一升。东汉时期的一升约为现在的200毫升,那时的一合也就约为现在的( )毫升。 7.如图,左边的容器的容量是2升,将左边的容器装满水后全部倒入右边的长方形容器中。估一估,长方形容器的剩余容量大约是( )毫升。
8.如图,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原来杯子里的液体有( )毫升。
二、提升应用 9.一个容器中有1升水,用同样大的杯子倒出4杯后,还剩400毫升,倒出的每杯水是多少毫升? 10.一种感冒口服液,一瓶120 毫升,用法用量如下图所示。华华8 岁了,这瓶感冒口服液够她喝4 天吗?  11.明明过生日时,爸爸给他买了一支钢笔。明明每次给这支钢笔的墨囊吸3次墨水,共大约5毫升。如果每吸一次墨水可供明明写8行字,那么明明写96行字要多少毫升墨水? 12.一种饮料有3种不同的包装。包装①:每瓶150毫升,售价2元;包装②:每瓶600毫升,售价5元;包装③:每瓶1升,售价8元。购买这种饮品时,哪种包装更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