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美术组三位成员在一办集体备课:《时间的故事》磨课。
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美术 备课组 组长 龚静菊 活动时间 2025.5.15
主题: |
《时间的故事》 |
主持人: |
龚静菊 |
对象: |
美术组 |
地点 |
一办 |
日期 |
5.15 |
过程记录: 王:
《时间的故事》 |
小问题及 教学目标 |
小问题: 1.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表现时间的流逝与成长故事? 2.如何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记录时间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荷包折、风琴折、关门折等折纸技巧,并运用到作品创作中。 学会用剪、贴方法将绘画内容制作成完整作品,展现成长故事。 2. 在创作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够用不同艺术形式记录时间故事。 3.体会时间的宝贵与易逝,培养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激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
教学重点 |
掌握多种折纸方法及剪、贴制作技巧。用绘画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创作体现时间故事的作品。 |
教学难点 |
巧妙运用折纸和绘画元素,创作出富有创意与情感的时间故事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时间与成长的内涵,并在作品中恰当表达。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学准备 |
收集并制作苏州拙政园四季景色变化、种子成长、毛毛虫变蝴蝶等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用于教学展示与引导。 准备充足的绘画工具(彩笔、画纸、颜料等)、手工材料(折纸、剪刀、胶水等),以及展示作品的道具(如画框、展示架等)。 设计并打印单元评价表。 |
提前准备好常用绘画工具及简单手工材料。 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难忘经历或观察到的自然变化现象,为创作积累素材。 |
教师准备丰富多样的资料和材料,为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直观学习与创作。 让学生准备工具和回忆素材,使他们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度。 |
学习情境 |
展示苏州拙政园四季景色变化的图片与视频,引导语:“同学们,看这一幅幅画面,时间在拙政园里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四季更迭,景色各异。大家仔细观察,能发现哪些变化呢?”
|
认真观看展示内容,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发言分享观察到的景色变化,如树叶颜色、花朵开放凋谢等。 |
利用生动的视觉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时间与变化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问题导入 |
怎样才能创造一个有时间故事的作品呢? 播放一些艺术家表现时间主题的艺术作品视频片段,如安迪・沃霍尔的《时间胶囊》相关介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艺术创作对时间的诠释。
|
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艺术家作品的独特之处,分享自己对时间主题艺术创作的新认识。 |
引入艺术家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和深度思考。 |
环节一(感知体验) |
1.你想记录怎样的时间故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后,教师可以展示并讲解一些学生作品 “种子成长记录”“四季的树”“南瓜的生长” 等,分析其中绘画技巧、色彩运用、折纸与绘画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和创作思路。 
2.如何用多幅绘画讲出自己观察到的成长故事?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两个环节示范讲解折纸和绘画的表象形式。 折一折:示范荷包折、风琴折、关门折等折纸方法,边折边强调步骤和要点,如 “荷包折时,纸的两边要先后向内折,注意对齐哦”。
画一画: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葵花生长等图片,提问:“在这些生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用刚才的折纸方法和绘画来表现呢?”
|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作品,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与同学交流感受。 跟随教师示范进行折纸练习,互相帮助纠正错误,熟练掌握折纸技巧。 观察图片后,与小组同学讨论生长特点,尝试用折纸和简单线条勾勒出初步的创作构思,向教师和同学展示并说明想法。 |
以同龄学生作品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创作信心,通过分析作品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教师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折纸基础,为后续创作奠定技能基础。 引导观察与构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作思维,将感知转化为创作计划。 |
环节二(创想实践)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用绘画工具在折纸上或画纸上描绘成长故事的具体内容,如动物成长的不同形态、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样子等。 巡回指导学生创作,提醒色彩搭配要协调、画面布局要合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建议,如 “这里可以用亮色突出主体”“画面太空旷,可以添加一些细节元素”。 |
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绘画创作,大胆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时间故事,将折纸元素巧妙融入作品。 接受教师指导,积极改进作品,与同学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借鉴学习。 |
给予学生充分创作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时间故事的理解与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创作水平提升,增强学生创作信心。 |
环节三 (活动拓展) |
展示用照片拼贴制作成长手册等不同材料和方法创作的时间故事作品,启发学生:“除了我们今天用的折纸和绘画,还可以用照片、废旧物品等材料来记录时间故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和新的创作设想。 |
欣赏不同材料作品,拓宽创作思路,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踊跃发言,如提到用旧日历制作时间轴作品、用树叶标本记录季节变化等创意。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代表发言,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作想法,为课后拓展创作做准备。 |
展示多样作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创作可能性,培养学生对生活材料的观察力和利用能力。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课后拓展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个更完整、更具个性的时间故事作品,可以是个人成长记录、家庭变迁故事或对自然时间变化的新诠释。 推荐相关书籍或网站,如儿童创意美术书籍、手工制作网站等,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索。 |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根据课堂所学和拓展思路,收集材料,准备课后创作。 记录推荐资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参考,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技巧。 |
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和持续学习兴趣。 推荐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渠道,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学反思 |
优点 |
1.教学情境创设生动形象,通过展示自然景色变化和优秀作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学生参与度较高。 2.教学环节设计循序渐进,从欣赏到实践,每个环节过渡自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 |
问题 |
1.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艺术欣赏环节,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创想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创作时间略显仓促,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 2.对个别基础较弱学生的关注还需加强,虽然在巡回指导中有所帮助,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特殊需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跟不上教学节奏的情况。 |
作业设计 |
1.用至少两种不同材料(如绘画、折纸、照片、废旧物品等)创作一个以时间故事为主题的作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 2.作品需配有简短文字说明,阐述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故事和创作思路,字数不少于 100 字。 |
徐:1.教学情境创设生动形象,通过展示自然景色变化和优秀作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学生参与度较高。 2.教学环节设计循序渐进,从欣赏到实践,每个环节过渡自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龚:教师示范与指导及时到位,在折纸和绘画创作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问题提供有效帮助,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质量和学习效果。 |
记录人:龚静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