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郊小学顾晓莉老师主持的《“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参与论证,围绕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等关键要素详细解读开题报告。 (一)概念界定 1.“以美育人”视域: “以美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借助艺术教育这一媒介,致力于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不仅教艺术知识与技能,更塑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要求老师创设艺术性的情境,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以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塑造心灵美、行为美、气质美的新时代少年。 2.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实践“以美育人”的重要场所,既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平台,也是培育学生音乐兴趣、审美及文化素养的基地。教学中不仅包括基础乐理、节奏、旋律的学习,还应通过歌唱、律动、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意境。同时,音乐教学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包容心态的重要途径。 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这一研究致力于深度融合音乐教育的审美与育人功能。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音乐之美。同时,深入挖掘歌词内涵,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表现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深入探究并亲身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美的熏陶,温润他们的情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运用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更能在音乐学习中融入品格教育,以音乐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全面育人的升华。 1.形成“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 2.构建“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建设资源 3.形成“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4.形成“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 (三)研究内容 1.“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对“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关键词搜索,阅读文献研究,进一步厘清关键词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建设资源研究 (1)“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氛围营造 校园层面:拟在校园的“梨园”增添一些民族乐器形状的座椅、音符图案的地面画等,“幸福广场”添置一些音乐雕塑,过道橱窗里展示学校的校歌,让孩子们在学校日常活动中自然接触和欣赏到音乐艺术之美。 教室层面:打造一间兼具艺术感和功能性的音乐教室。教室内将采用柔和的灯光和色彩搭配,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墙面可以展示各种乐器图片、音乐符号、作曲家肖像以及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室内摆放植物、挂设儿童画作或放置雕塑等艺术品,以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滋养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2)音乐教学资源库与互动平台构建 在校园网上建立音乐教学平台,整合教材、乐谱、音视频资源,并引入互动式音乐软件,让学生在线学习、欣赏、交流,全面体验音乐之美。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互动学习环境,如引入“妙极课”智能音乐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练习和即时反馈,增强乐理和演奏技能的学习体验;通过“豆包AI”技术,开发智能音乐教育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使用“讯飞智文”等工具,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增加情感联结,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3)丰富学校的音乐活动 为了更好的普及和推广音乐艺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音乐活动中来,学校层面除了已在开展的合唱、小阮、昆曲等面向音乐特长生的社团外,拟与市级层面同时开展艺术节活动,增设小组唱、班级大合唱、独唱、器乐表演、舞蹈等音乐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投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美、展现美和创造美。 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1) 开办“迷你”音乐剧 举办“音乐中的故事”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深入体验音乐情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迷你”音乐剧的筹备和表演,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和表演技巧,还能深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或创作音乐剧剧本,分配角色,并负责自己的服装和舞台设计。开展“音乐与色彩”结合绘画,培养学生音乐色彩感知,组织“小小作曲家”创作,鼓励学生音乐创作表达情感。将音乐与色彩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时,用色彩和线条绘制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在学习不同乐器的音色时,教师让学生听一段乐曲后,选择相应的颜色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情感。例如,明亮的黄色可能代表小提琴明亮的音色,而深沉的蓝色则可能代表大提琴的低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加深了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2)开设“世界音乐之旅”课程 设计一系列以世界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课程,如“环游世界的音乐之旅”。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和经典乐曲,还能了解到各地的音乐文化背景。例如,通过学习非洲鼓的节奏,学生可以感受到非洲音乐的活力;通过学习中国的古筝,学生可以领略到东方音乐的韵味。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涵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特色;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乐视频和文化纪录片,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工作坊,亲手体验制作和演奏各种民族乐器 (3)开展跨学科融合 利用音乐和语文都是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的共性,进行音乐与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首先,音乐中的歌词是语言的艺术展现,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听特定情感的音乐作品,并基于这些作品创作文本或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其次,朗诵在音乐和语文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良好的发音和感情表达在两个领域中同样重要。音乐教师可以在教授声乐技巧时,同时提升学生的语音清晰度和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层次和含义。例如,教师可以分析一首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并将其与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涵和情感表达。 4.“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1)评价的多元性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涵盖音乐欣赏、唱歌技巧、理论知识及创造力等多个方面,确保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2)评价的多维度 评价应从知识技能、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等多个维度展开。衡量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估他们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创新表达能力。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更准确的学生能力评估,评价方式需多样化,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4)评价的维度 评价维度包括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感受能力,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所展现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对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全面考量。 (三)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小学音乐“以美育人”课程建构的研究和项目化推进小学音乐“以美育人”课程的实施机制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