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顾晓莉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本人围绕“以美育人”理念,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需求,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搜集、学习与整理工作。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专家著作和期刊论文,梳理出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在美育视域下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创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是一种将美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美的熏陶与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审美、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美育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Plato)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通过音乐和艺术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和审美能力,认为美的教育能够塑造人的灵魂,使其达到和谐与完善。这一思想为“以美育人”奠定了哲学基础[1]。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以美育人”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美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美育的内涵,认为美育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培养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他提出,美育能够使人在审美体验中实现自由,进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的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中强调,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情感和经验的整合。他认为,美育应当融入日常教育中,通过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为“以美育人”理念提供了实践指导。
在中国,“以美育人”的思想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这一思想为“以美育人”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美育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过程。他认为,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以美育人”的理论内涵。尹少淳在《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互仿与渐融》中指出,美育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他认为,美育应当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即从单一的艺术课程扩展到涵盖校园文化、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美育体系,为“以美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2]。
上述文献研究表明,“以美育人”强调教育的审美性与整体性,对比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内在动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体验和创造力,强调教学的统筹设计与跨学科融合。由此可见,“以美育人”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在体验中升华美,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审美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但众多研究中,关于“以美育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音乐知识的学习,还存在于音乐实践活动、跨学科融合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美育工作格局,需通过“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导,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和推进,可发挥音乐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力和创造力,让美育彰显育人力量。
小学音乐教学 在教育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是指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系统的音乐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通过音乐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学中,“小学音乐教学”广义上是指通过音乐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审美和情感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过程。狭义上则专指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小学音乐教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教”思想,其核心在于通过音乐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中国古代,《礼记·乐记》中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强调音乐对人心灵的教化作用。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小学音乐教学理论体系主要在20世纪随着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引入而逐步形成[3]。例如,奥尔夫(Carl Orff)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通过节奏、旋律、动作和语言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和创造力。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则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这些教学法的引入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4]。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马云认为游戏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巧用游戏 构建寓教于乐的音乐课堂——谈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提到,游戏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例如,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教师可以通过“打拍子游戏”让学生通过击打节拍器感受节奏的强弱和变化,从而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节奏规律。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使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此外,游戏化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合唱和合奏游戏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完成任务,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音乐接龙”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每组负责歌曲的一部分,通过合作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还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显著提高。
李海明认为“教学做合一”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到,这一理念强调将教学、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6]。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民族的舞步》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不同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让他们学习相应的民族舞步或用乐器伴奏,并在课后练习后进行集中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此外,“教学做合一”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歌曲《打秋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音乐表现方式,如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并完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改编旋律、创编舞蹈或使用不同乐器演奏,将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班级群中,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无论学生的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扬,指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还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吕春霞认为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提到,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通过节奏、旋律和动作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和创造力[7]。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声势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使用打击乐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奥尔夫教学法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通过即兴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学习《小乌龟飞上天》时,教师可以设计绕口令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节拍,同时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和音乐创造力。此外,通过即兴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在乐器伴奏下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奥尔夫教学法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作表现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小青蛙》时,教师可以结合动作教学,让学生通过模仿青蛙的动作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动作变奏和即兴练习,让学生在动作中体验音乐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还提升了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此外,奥尔夫教学法还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以“以美育人”为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艺术素养的复兴少年”为目标,将音乐教学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不仅注重国家音乐课程的落实,还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了“海派音乐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介绍上海本土音乐历史、经典作品以及音乐家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上海老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老上海的历史风貌,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学校还定期举办“音乐文化节”,邀请专业音乐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音乐讲座、小型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拓宽音乐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成功将音乐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美育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以“以美育人”为宗旨,积极探索音乐教学创新,通过音乐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东风学子”为目标,将音乐创编融入日常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音乐知识,自主创编简单的旋律和歌词。例如,在学习民族音乐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分组创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有的负责旋律创作,有的负责歌词编写,有的负责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创编任务。学校还设立了“音乐创编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作实践的空间和设备支持。定期组织音乐创编比赛,邀请专业评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优秀作品还会在学校广播站播放或在校园活动中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音乐创编活动,东风东路小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一小积极探索“以美育人”视域下音乐教学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创造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学校以“培养具有科技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运用虚拟乐器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等工具,让学生在电脑上体验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尝试简单的音乐创作。例如,在学习打击乐器时,教师通过软件模拟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让学生通过鼠标操作进行节奏练习和创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校还建立了“音乐科技实验室”,配备先进的音频录制设备和音乐制作软件,为学生提供音乐创作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录制自己的演唱或演奏,进行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体验音乐创作的全过程。此外,学校利用线上音乐学习平台,开展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打卡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音乐知识,拓宽音乐视野。通过音乐与科技的融合,育才一小成功拓展了音乐教学的边界,让学生在科技助力下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了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上述文献研究表明,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音乐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歌词传递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音乐教学不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本研究旨在探索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使音乐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有机融合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美育实践路径 高琲玥提出“境脉式”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情境创设、学科联动和核心素养培养,解决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以《丰收的节日》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临境、驱境、创境、联境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8]。
宋修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提出新时代美育应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传统,构建“大美育”体系,将美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领域,通过“中国之艺”“人民之艺”和“时代之艺”创造新时代的“大美之艺”。他认为,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通过艺术与审美的陶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
葛红从“以美育人”理念出发,提出通过奠定美育基础、优化美育环境和拓展美育深度,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目标。她强调,教师应通过视唱活动、歌词诵读和音乐鉴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结合情境创设、信息技术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创造美[9]。
综上所述,美育实践路径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和社会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以及教师的专业引导,美育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这些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美育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的实施机制 我在“以美育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施机制是实现美育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的教育评价思想、上级文件要求以及教育家的观点,可以总结出以下实施机制:
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
“以美育人”理念强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音乐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多感官联动体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度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丰收的节日》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到文化理解四个维度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同时,评价体系也应从单一的技能考核转向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8]。
2. 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
情境创设是“以美育人”的重要实施机制之一。通过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苗岭的自然风光,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旁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3. 多学科融合与综合教学
“以美育人”理念倡导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实现综合育人目标。例如,在教学《咏鹅》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美术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通过猜谜语、制作头饰和传达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音乐作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4. 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音乐实践是“以美育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创编肢体动作表现大海的不同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校园合唱团、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10]。
5. 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
“以美育人”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审美教育。通过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如民族音乐、传统节日音乐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凤阳花鼓》等传统音乐作品,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演绎,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表达。
6. 教育家观点与政策导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强调美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为“以美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也明确提出,美育应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浸润式教学彰显育人实效。这些政策文件为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11]。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的实施机制应紧密结合核心素养培养、情境创设、多学科融合、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这些机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 “以美育人” 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核心聚焦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层面,“以美育人” 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柏拉图、德国席勒、美国杜威等国外学者,以及中国蔡元培、朱光潜、尹少淳等,均为该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其强调教育的审美性与整体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多方面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方面,游戏化教学、“教学做合一” 理念、奥尔夫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被提出,且部分学校已积极探索实践,如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一小,分别在音乐教学与学校文化结合、音乐创编活动、音乐与科技融合等方面做出创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美育实践路径则需从顶层设计、课程创新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助力美育融入学生生活。小学音乐教学中 “以美育人” 的实施机制涵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多学科融合与综合教学、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得到教育家观点和政策的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以美育人” 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旨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审美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然而,目前关于 “以美育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后续研究可致力于构建更完善的体系,进一步挖掘 “以美育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彪,张清.音乐课程标准“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03):134-139.DOI:10.19877/j.cnki.kcjcjf.2024.03.014.
[2]尹少淳,孟勐.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互仿与渐融[J].美术,2021,(02):6-9+14.DOI:10.13864/j.cnki.cn11-1311/j.006243.
[3]宋修见.大美、大美之艺与大美育:大历史观下的艺术与审美再思考[J].中国文艺评论,2025,(01):55-66+126.DOI:10.19324/j.cnki.zgwypl.2025.01.006.
[4]曾浩根.艺术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数字化应用策略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4,(08):76-85.
[5]马云.巧用游戏构建寓教于乐的音乐课堂——谈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4,(05):55-57.
[6]李海明.“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4,(29):165-167.
[7]吕春霞.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智力,2024,(13):187-190.
[8]高琲玥.美育浸润背景下境脉式小学音乐课堂临境教学策略——以《丰收的节日》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4,(35):38-41.
[9]葛红.“以美育人”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3,(18):36-38.
[10]董琳.美育浸润行动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体验式合唱教学探索[J].教育界,2024,(36):41-43.
[11]张志强.美育浸润行动视域下中小学美育的现实困境及其疏解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