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幸福:小学陶泥造型多模态学习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王歆玥 时间:2025-04-03 点击数:

浸润幸福:小学陶泥造型多模态学习的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课题组

本课题聚焦“小学陶泥造型多模态学习与浸润幸福”,旨在探索创新美术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幸福感提升。为深入开展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与分析,为课题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本课题以“多模态学习”、陶泥造型”、“幸福教育理念个关键词,在知网、太仓市图书馆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平台,采用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收集文献17篇。

多模态学习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多模态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围绕其概念、应用、资源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多模态教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协同运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教学方式,它融合了基础感官与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内容。熊秀娥、钱晶等众多学者均认可这一定义,强调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者们普遍指出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多模态教学领域较有研究的英语教师熊秀娥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观能动性低、教学难度大等问题;多模态教学在多学科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她指出多模态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强化知识理解与记忆;杨桦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多模态阅读教学能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领域,钱晶认为多模态教学能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美术体验,锻炼审美与想象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她认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面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学生个体差异考量欠缺的困境;杨桦提到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文本信息碎片化、学生思维活跃度不高、文章结构松散和教学模式僵化等弊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凸显了多模态教学应用的紧迫性。此外,周畅提出多模态学习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支点式学习”,助力学生学会学习、高品质学习。

多模态教学的实施需遵循一定原则。钱晶强调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供多模态教学资源、设计交流讨论环节、确保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杨桦认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多模态阅读教学应注重主题梳理、强化语言技能训练、凸显关联性。这些原则为多模态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指导。

多模态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复合类资源、互联网资源、网络工具资源等。钱晶等学者提出,复合类资源可按信息传递方式和资源属性分类,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资源构建教学视频材料、提供高品质艺术品图像;网络工具资源如剪映中华珍宝馆App等,可为教学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美术课堂多模态教学与多种教学模式融合钱晶探讨了多模态与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融合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认为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杨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多模态教学实施优化建议钱晶从教师、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给出建议,如教师应收集教学素材、处理好多媒体资源与多模态产出的关系,学校应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应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小组分工等;唐怡馨提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的措施,包括在阅读、习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探索中西文化差异等。

综上所述,多模态教学在各方面教育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解决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教学问题、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多模态教学效果的长期跟踪研究较少,美术学科多模态教学的融合方式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准实施模态教学方面也有待加强。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并分析学生学习的数据,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涵盖陶泥造型的幸福课程等学习的各个方面,如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态度等,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未来研究可在这些方向深入,以推动多模态教学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美育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陶泥造型课程

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陶艺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陶艺教育的价值、现状、教学策略以及与其他领域融合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为陶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陶艺教育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郑东平指出,陶艺教育契合低年段学生的发展特征,能培养其动手能力、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武叶林认为,陶艺制作能让幼儿感受家乡文化,培养其动手操作、审美等多种能力,是传承文化与实施教育的良好方式。高永华提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陶艺教学,可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造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当前陶艺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郑东平提到,小学陶艺教学存在学校重视度不够、覆盖范围不广、缺乏专业师资力量、无合适教材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张鲁银指出,在小学陶艺教学中,存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不足的情况,如材料准备、对学生创意的引导及激励措施实施等方面均有待改进。

针对陶艺教育的问题,众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郑东平建议,应科学设置陶艺课程,使其更具连贯性;采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低年段学生注意力难集中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循序渐进传授陶艺技法;注重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叶林提出,可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陶艺教学,让幼儿了解陶泥、制作立体作品并进行再加工;同时丰富陶泥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利用节日契机和时事热点开展教学。高永华认为,小学美术课堂融入陶艺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备课,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实物资源教授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泥条盘筑、拼接泥板等成型方法,布置创作任务并进行科学评价张鲁银建议,通过建构适宜的环境,如将陶泥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拓展学生学习路径,如组织教师学习、邀请手工艺人进校园等,以及将陶泥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等策略,推动陶艺教育发展。

此外,陶艺教育在与其他领域融合方面也有探索。易娟娟、徐慧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盘泥条》一课为例,尝试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链接多场景,涉及美术、语文、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开展陶艺单元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何菁菁提出,在小学美术“欣赏・评述”类作业设计中,可通过设计与陶艺相关的主题实践类作业,如“陶艺工艺大比拼”“陶艺作品知多少”“陶艺设计理念分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欣赏、评述陶艺作品,提升审美素养。

赵尔浩探讨了陶艺创作中的写意表现,从泥性、制作、釉色等方面分析了陶艺创作中的写意手法,为陶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有助于提升陶艺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李力加对吕月琴老师《多彩的面具》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强调在陶艺教学中要探究面具的文化意义,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意象表达,让学生在陶艺创作中传承文化、提升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陶艺教育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推动陶艺教育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实践方向。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群体中,陶艺教育的实施效果差异及应对策略研究较少;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如何构建更完善的融合课程体系有待研究;在如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陶艺教育方面也有待加强。未来研究可在这些方向深入,以推动陶艺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陶艺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

幸福教育理念

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幸福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当前研究围绕幸福教育的内涵、实施路径、与校园活动融合以及意义等方面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在当今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下,幸福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思路。

学者们普遍强调幸福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宗文指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幸福教育与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融合十分必要,它能丰富学校课程设置、积淀学校文化、提升学生幸福感。徐保周认为,“幸福教育”旨在帮助师生树立正确幸福观,要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设计幸福成长空间、课程体系和展示舞台靳海霞提出,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程德敏强调艺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关于幸福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学者们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宗文提出应遵循向性、系统性、适切性和协调性原则,通过构建幸福艺术课堂、传承传统文化、创生校本艺术课程、提供展示平台等策略来实现融合。徐保周认为要从“爱”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同时打造优美校园环境、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展示平台,并培养学生“六自”好习惯。靳海霞通过建设诗意园区、特色厅廊、多彩班级和浓郁艺术空间文化,提升教师素养,构建艺体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在文化濡染、特长发展和艺体双修中幸福成长。程德敏认为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方法途径上具有协同性,可通过艺术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此外,在教育实践成果方面,一些学校已取得显著成效。开原市民主小学通过多年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由成长,在艺术活动中展现才华,学校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安阳市钢城小学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多彩的展示活动中收获知识与快乐“六自”习惯培养也初见成效,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它需要学校、教师从多维度进行规划与实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全面成长。现有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精准实施幸福教育,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以便更好地推动幸福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真正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当前幸福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明确了融合的重要性、实施原则和具体路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验证。然而,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融合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数据支持,难以全面了解融合教育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群体的适应性研究上,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融合策略。此外,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更强大的教育合力,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未来研究可朝着构建完善的融合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开展差异化研究以及探索资源整合模式等方向深入,以推动幸福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熊秀娥.多模态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24,(22):75-78.[2]JohnLarmer/JohnMergendoller/SuzieBoss.SettingtheStandardforProjectBasedLearning[M].ASCD,2015.

[2]钱晶.基于多模态视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11):156-158.

[3]唐怡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探讨[N].江苏经济报,2024-07-19(T03).

[4]杨桦.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多模态阅读教学实践——Unit13SectionB2bRethink,Reuse,Recycle!为例[J].英语教师,2025,25(01):121-125.

[5]周畅.多模态学习资源:助推教学走向会学”[J].江苏教育,2024,(46):71-72.

[6]武叶林.家乡陶泥文化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与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2021,(04):8-9.

[7]郑东平.培养低年段小学生陶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赵尔浩.陶艺创作中的写意表现探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1.DOI:10.27264/d.cnki.gqdhc.2021.000767.

[9]张鲁银.小学中段美术陶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泰小学;,2020:3.DOI:10.26914/c.cnkihy.2020.044280.

[10]李力加.倾情塑造心灵意象——对吕月琴老师《多彩的面具》课堂教学的思考[J].少儿美术,2021,(10):33+35.

[11]何菁菁.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策略研究——以浙美版欣赏·评述类作业设计为例[J].教师,2024,(20):78-80.

[12]小学中段美术陶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3]张鲁银.小学中段美术陶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泰小学;,2020:3.DOI:10.26914/c.cnkihy.2020.044280.

[14]宗文.美育教育理念下幸福教育与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融合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23,39(19):37-40.

[15]保周.“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成长路径探究[J].教师,2020,(06):12-13.

[16]程德敏.以美育心,抵达生命幸福成长——浅议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3):123+18.

[17]靳海霞.润泽生命成就幸福童年——开原市民主小学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辽宁教育,2013,(22):45-47.]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