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工作总结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2025年6月)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有序推进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计划制定与执行
深入研读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计划及学校工作计划,结合上学期科研工作亮点与不足,与分管校长、科研骨干开展专题研讨,制定涵盖理论学习、队伍建设、方法指导、成果推广的学期计划。将核心任务细化至每月,形成包含课题推进、展示活动、培训讲座等内容的月行事历。二月完成计划定稿、三月启动课题展示、六月聚焦结题验收,确保工作节点清晰、责任到人。
计划实施后,科研工作规范性显著提升,提高了教师对“研究聚焦、方法科学”的目标认知度,提升了月行事历执行率,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提供系统性支撑。
二、课题研究进展
两个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结题。我与王斌校长主持的《项目化推进小学“SAE”幸福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于六月完成结题。梳理三年研究成果,形成包含42节德育课例、15份家校协同方案、10篇省级论文获奖和发表。
三、科研指导成效
指导校内教师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协助 6 个太仓市课题、2个苏州市级课题制定学期计划,组织苏州市教育规划“十四五”课题集束结题1次,针对研究方法、成果提炼等提供个性化建议。如指导青年教师课题《多元智能视角下小学数学融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时,通过3次专题辅导,帮助其优化研究框架,该课题成功立项太仓市专项课题。
四、科教融合活动开展
围绕市级及区县级课题,组织主题式展示活动 12场,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 8 个学科。四月开展《“真活趣”理念下三年级习作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展示,包含理论学习,解读新课标;课堂观察,制定“三年级习作关键能力”评价量表;课后研讨,形成“真活趣”理念下三年级习作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和实施路径。通过展示活动,推动课题研究从课堂实践向理论提炼延伸。
五、理论学习与实践转化
精读《向美而育》并完成5000字读书笔记,结合书中“审美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理念,在三年级语文《荷花》一课中设计“诗画结合”审美活动,学生创作水墨配诗作品20幅。撰写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从课堂到生活的桥梁》在校内科研沙龙分享,获教师好评;基于书中理论提炼的论文《小学英语学科美育的实施路径》获苏州教育学会二等奖。
六、讲座实施与成效
三月开展《课题申报与撰写》专题讲座,围绕“选题三原则”:教学痛点、前沿趋势、校本特色,申报书结构优化、研究方法规范等内容,结合本校成功课题案例进行拆解分析,全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与。讲座后,教师课题申报质量显著提升,本学期新增青年教师主持的太仓市立项课题 5 项.我与王斌校长主持申报的“十五五”课题《数智化条件下指向学生元动机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与金晓吉副校长主持申报的课题《教育智能体条件下的小学英语沉浸式听说学习研究》已进入送审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公示阶段。
团队培育与发展
1.科研骨干培养。针对 12 名科研骨干,开展“文献综述撰写”“研究报告提炼”等专题工作坊4次,通过“一对一”指导修改课题方案。
2.青年教师培育。依托“幸福教育青年团”,为28名青年教师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基础层:开展“课题研究入门”培训2次,指导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提升层:组织参与课题研究课磨课 6 次,青年教师陈雨荃在太仓市课题优质课评比中获三等奖。
八、成果推广与展示
校内展示:举办“课题进课堂”展示活动6场,课题成果展2场;校外推广:向《太仓教育》《教育考试与评价》等刊物投稿15篇,其中7篇发表。
整理“十四五”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南郊小学“SAE”幸福德育课程项目方案集》《区域推进书香家园建设的实践指向》2项可推广成果,其中《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指南》被纳入学校常规课程,在1-6年级实施。
本学期“七个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从个体研究向团队共进、从实践探索向成果转化的升级。未来将持续聚焦科研实效,强化过程管理,让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