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活力科研”建设 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南郊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2025年9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强教,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落实“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提质”原则。结合学校 “十五五”发展规划,践行“四敢”精神,充分发挥科研“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以 “让研究更聚焦,让方法更科学,让成效更久远,让成长更快速”为方向,打造“活力科研”校园实践样本,助力区域“活力教育”2.0 新样态建设,提升学校教科研品质与教师专业素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为出发点,以激发教科研活力为侧重点,锚定“引领精准、研究扎实、指导专业、服务创新、助推高效”目标,扎根教育现场,推动科研与教学、研训双融驱动,依托科研共同体实现协同发展,助力师生最优最快成长。
引领精准: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靶向,以各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学科特色建设,精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学校科研品牌。
研究扎实:围绕“双减”“新课标落实”等要求,聚焦课堂教学痛点难点,运用调查研究、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方法开展行动研究,强化循证过程,总结教育规律,优化“幸福课堂”教学主张,提升教学实效。
指导专业:构建科教融合、专兼配合的科研队伍,深化科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在课题方案设计、研究方法应用、成果提炼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
服务创新:依托基地校辐射、集团协同、课题协作等渠道,结合线上线下指导、专项调研等方式,为学校决策、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提供科研支持,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覆盖面。
助推高效: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课题管理效率,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协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深化理论学习,筑牢科研基础
1.聚焦课标与教材研究。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等核心内容,开展课标与教学实践矛盾分析研讨会,引导教师从矛盾中提炼研究课题;加强新教材文献学习,通过教材编者解读分享、教材资源开发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开发适配教学资源与工具。
2.搭建分层阅读平台。主题阅读:结合学校在研课题,各课题小组每月开展 1次主题文献研读,形成文献综述并上传至课题研究平台;针对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育智能体应用”等区域重点方向,推荐《给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等书籍,组织专题读书沙龙。广泛阅读:依托学校订阅的教育期刊、人大复印材料,鼓励教师自主阅读;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1次《燃荻》专题学习(10月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评价”,11月“人工智能与校本研修”,12月“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与评价”,1月“教育智能体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学习心得并在校园科研专栏展示。
3.强化基础研究能力。统筹做好2025年度苏州市专项课题开题工作,严格按照“三报告两表”“一报告两改”要求,指导课题组完成开题报告撰写;组织开题前文献研究与现状调查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文献检索方法、问卷设计技巧,为课题研究精准定位方向。
(二)聚焦课堂实践,深化课题研究
1.推进校本微型课题研究。围绕“幸福课堂”建设,引导教师立足课堂真实问题(如作业设计优化、学困生辅导、课堂互动效率提升等),开展校本微型课题申报与研究;9月组织微型课题选题指导会,10月完成立项,12月开展中期交流,下学期初完成结题,形成“问题-课题-成果-应用”的闭环研究模式。
2.加强课题过程管理。规范研究流程:依据《学校科研管理细则》,明确课题研究课要求,实行“开题-中期-结题”三阶段开课审核制,要求市级及以上课题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课堂成果展示;落实“月检月报”制度,各课题组每月提交研究进展报告,教科室定期抽查研究资料,重点督导科研薄弱课题。
3.优化课题指导。每月深入1-2个课题组开展现场指导,聚焦课题研究中的方法运用、数据收集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11 月、12 月分别开展区域及以上的课题中期、结题检查与指导,确保研究扎实推进。
4.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以“幸福教育”学科工作坊为载体,每月开展1次课例研究与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三)建强科研队伍,完善人才梯队
1.落实教科室主任“七个一”工程。要求教科室主任本学期完成“制定1份校级科研计划、开展1次科教融合活动(如‘AI + 课堂’科研研讨会)、阅读 1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撰写书评、开展1次科研专题讲座、主持 1 项校级及以上课题、带领1个科研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小组)、推荐1批优秀论文或案例参与市级及以上评选”,进行专项考核。
2.深化“幸福教育”学科工作坊建设。由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领衔,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成立4个工作坊,每两周开展1次活动(如主题研修、课例打磨、成果提炼);10月组织工作坊成员赴太仓市实验基地校交流学习,12 月开展工作坊研究成果展示。
3.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导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每月听1节导师研究课、参与1次课题研讨、撰写1篇教学反思”的培养要求;11 月开展青年教师科研基本功比赛(如课题方案设计、文献综述撰写)。
(四)整合资源协同,推动科研创新
1.深化区域协同。积极参与太仓市“活力课堂”科教融合活动(9月、10月、11月、12月各1次),组织教师与区域研训员、基地校教师联动研训。
2.加强校际协作。加入太仓市同类课题协作共同体,每月参与 1 次共同体活动;11月联合共同体学校开展“课题中期成果共享会”,12月共同举办“科研方法专题培训”,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鉴。
3.密切区际交流。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课题进课堂”联合活动(10 月)、苏州市各学段科研协作会(12 月)、昆太协同科研活动(11 月),1月收集整理教师外出学习心得,形成交流报告。
(五)促进成果转化,扩大科研影响
1.搭建成果推广平台。校内推广:12 月开展校级教科研成果评比(论文、案例、课例),评选优秀成果并汇编成册;利用校园公众号、科研专栏,每月推送 1 项优秀教师研究成果,展示教师科研风采。上级推荐:9月、11月组织教师参与《太仓教育》征稿,推荐优质稿件;10月、12月分别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师陶杯”“教海探航”论文评选,苏州市“基于全面质量的义务教育一体化区域实践”案例评选,太仓市学科德育论文评比,安排专人对稿件进行修改指导。
2.深化成果应用。11月、12月选取2-3项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在各年级、各学科进行试点应用,1月开展成果应用效果调查,形成应用报告,为成果优化提供依据。
月行事历:
九月
1. 召开新学期课题组工作会议,反馈上学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指导,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
2. 制定校级教科研工作计划和教科室主任“七个一”工程,上报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3. 开展校级暑假读书心得交流与评选。
4. 组织课题组开展文献研究,上传理论学习材料至课题平台。
5. 开展科研方法专题指导。
6. 完成《太仓教育》2025 年第 4 期、增刊1征稿推荐。
7. 组织教师参加苏州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
十月
1. 上交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
2. 开展“幸福教育”学科工作坊十月课例研究。
3. 教科室主任开展专题讲座《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与实施》。
4. 组织教师学习《燃荻》(主题: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评价),撰写心得。
5. 组织教师参加苏州陶研优秀论文评选。
7. 参与太仓市“活力课堂”科教融合活动。
十一月
1. 上交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
2.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燃荻》(主题:人工智能与校本研修),完成摘录。
3. 开展“幸福教育”学科工作坊十一月课例研究。
4. 完成《太仓教育》2025 年第 5 期征稿推荐
5. 开展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研究方法应用)。
6. 参与苏州市“课题进课堂”联合活动、昆太协同科研活动。
7. 开展区域及以上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指导。
十二月
1. 上交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
2. 组织教师学习《燃荻》(主题: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与评价),开展读书心得交流。
3. 开展“幸福教育”学科工作坊十二月课例研究。
4. 各教科研组开展观课评课,完成观课报告。
5. 开展校级教科研成果评比,汇编优秀成果。
6. 参与太仓市“活力课堂”科教融合活动。
一月
1. 完成本学期教师论文、案例统计工作。
2. 召开教科研组长会议,梳理本学期研究成果。
3. 举行校级论文交流活动,推荐优秀论文参与上级评选。
4. 上交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主题:教育智能体的开发与应用)。
5. 总结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谋划下学期工作思路。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2025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