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和相遇问题

作者: 时间:2024-06-18 点击数:

四年级数学 备课组     组长 秦海燕      活动时间 4.29

主题:

乘法分配律和相遇问题

主持人:

秦海燕

对象:

四年级数学老师

地点

 

三办

日期

4.29

过程记录:

秦:教材先提出“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这一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思路,列出两道算式: (6+4) X 246X 24+4X24。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两道算式的果相等,能很容易地把两道算式写成一一个等式: (6+4) X 24=6X24+4X24.(6+4)X2写在等式的左边,是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等号边的算式,找出它们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几組算式,概括它们蕴含的共同律,并用字母式子表示,从而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的归纳推3能力的培养。

候::乘法分配律对于一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它的算理。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情境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共同探索、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达到应用定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乘法分配律掌握起来有一个过程,这节课的练习主要以掌握定律的基本算理为主,通过判断、分析、计算等题目进行了巩固,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 -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秦:例题5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诀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 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

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 X24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X 24+4X 24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

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 (6+4) X 24=6X 24+4X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4的和,再算1024是多少; 等号右边

先算6244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

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

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

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秦:焦和清: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尽量创设让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课开始,在讲台前演示相遇过程,这样直观、形象、具体的表演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理解“同时、相向,机遇,速度和”等词的含义。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去探索应用题的解题的两种解法,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