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小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统计,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数据意识”的内涵描述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形成数据意识的表现是“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这些数据意识的表现虽然无法在一节课中一一落实,一蹴而就,但可以将其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掌握收集、整理、呈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形成数据意识的基本途径。 张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二年级下册已学过“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和简单的实际调查”,后续还将学习“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的知识。由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逐个收集数据的方法,也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三年级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与二年级相比:①要收集的数据更多了。如果采用逐个收集所有需要的数据太麻烦了,要采用分组收集的办法,就需要将数据进行汇总。②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统计活动是围绕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展的,解决问题就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数据分析的前提是对数据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涉及数学中的大小比较、排序,还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 虞建国: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能有意识地想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即能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获得结果,从而回答问题。因此,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需求?应该是有趣味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有解决意愿的问题。基于儿童现实的情景设计,就要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寻找儿童身边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设计有深度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解决的需求,激活生活经验,逐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和意义。教材中设计了“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人数是最少?”的情景,是一个与学生相关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