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分析教材,锚准重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是苏教版教材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单元,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起设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每册书中的“策略”单元均有不同的主题。三年级上册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三年级下册是“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四年级上册的策略是“选择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是列表,在教材中列表是教学内容之一,并没有占用太多的篇幅,参考教师用书我们会发现这个单元的策略是“选择从条件或问题出发”,而不是列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在数学方法中,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综合法,三年级下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是分析法。综合法是一种边读边想的方法,因而是最自然的思考方法,可以是无师自通。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入手,然后追溯解决问题的所需条件,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画图、列表属于辅助方法。辅助表征条件和问题,理清题目中数量关系。列举、假设、转化等属于特殊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具备普遍性,它们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所以数学问题不论怎么解决始终基于“分析法”和“综合法”进行展开。因此,本单元“选择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是重点,“列表整理条件”只能作为一个侧重点来进行教学。 把教材统整起来看,苏教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都按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四个基本环节展开,这与苏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如何解题》一书中“四个阶段”不谋而合。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旨在强调逻辑的顺畅和层次的清晰,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捋顺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 对比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学生只是感知解决问题的四大步骤,并没有严格的总结和凸显,所以,体会并总结“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四大步骤也是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如果学生在这之前有丰富的体会,那么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如果学生思路不清,在此就需要老师在此多做停留,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明晰思路。 虞建国: 结合学情,突出方法 列表是整理条件的方法,不是这个单元的主要策略,但本单元教材中的情境中条件较多,通过列表整理条件可以使题意更简洁、清晰,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定教学的“度”。 由于列表法在一至三年级的教材早有呈现,统计领域的学习中让学生也绘制过,如果学生掌握了列表的方法,那么教学中这里可以简略讲。如果学生列表法感到困难,教学时可以多做停留,学生尝试后梳理总结列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然后对比列表和不列表的优劣。当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条件的简洁、清晰后,再让学生理解不同列表方法的含义,最后梳理列表的方法,即:分清数量的类别,相同类别的数量写在同一行或同一类;去掉繁杂的文字,并且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引导学生按序思考、一一列举、全面考虑,让学生领悟到列表法的“魂”。 张青: 增加感悟,突破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哪里入手比较方便呢?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整理条件,在课堂展示中,我先展示学生从条件入手整理的条件,然后再呈现从问题入手整理的条件,学生对比发现当题目中条件比较多时从问题入手是比较简单方便的。当学生有了体验和对比后,再让学生根据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会发现不论是从条件入手还是从问题入手,蕴含在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不变的。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难点就突破了。 张晶晶: 学会检验,掌握方法 与三年级的“解决问题策略”单元相比,本单元中“检验”部分教材给与较多篇幅,可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一定检验的方法。 在以往“检验”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列不同的算式或是重新计算一边作为检验。这样的检验仅仅只能算作计算的检验,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检验,因为如果在分析题目数量关系出错,那么在此基础是列的算式都是错的,即便计算正确,可是答案依旧是错误的。在解决问题中,如何进行正确的检验就是本单元的难点。 引导学生将算出的答案当成条件,把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先逆向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们分析后得到:总棵树—梨树棵树=桃树棵树,梨树每行棵树×行数=梨树棵树,桃树棵树÷行数=桃树每行棵树。有了这样逆向思维,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发现算出的桃树每行棵树与题目一致,此时就能够判断刚才的计算答案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表格中问题和条件的互换,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然后列式计算,整个思维的过程不亚于解决一道新题,因此教学中如果所剩时间不多,可以在下一课时中进行重点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重难点很多,如:总结解决问题的四大基本环节、体会从条件或问题入手的优劣、掌握用列表法整列条件、学习检验题目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需要关注细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锚准教学的重难点,让“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不仅流畅,还要将重难点的突破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