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四数 备课组 组长 张晶晶 活动时间 11月18日
主题: |
《可能性》单元分析 |
主持人: |
张晶晶 |
对象: |
四数老师 |
地点 |
二办 |
日期 |
11月18日 |
虞建国: “2022版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作了结构化调整,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微调了各学段的学习主题,二是新增了百分数的教学要求,三是注重了数据意识(小学段)和数据观念(初中段)培养。 新课标“统计与概率”结构化分析与教学建议 其中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据意识”主要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张晶晶: 片段1: 师:拿出一个袋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拿出来看一看)发现有一个黄球,一个红球。 师:请你放回去,现在在看不到的情况下,请你任意摸一个球,猜猜会摸到什么球? 生:(猜测) 师: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有什么办法验证? (现场摸一摸) 小组合作: 1、摸一摸:轮流摸球,一共摸10次。 2、想一想:你会摸到哪个球? 3、说一说:根据自己小组摸球结果,和组员说你的发现。 交流:同学们,仔细观察各个小组的摸球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片段2: 师:这里还有这么多袋子(学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颜色的球)。 小组活动: (1)组长负责分配记录和拿口袋的同学。每人摸5次,共20次 。 (2)每次任意从袋中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摇匀再摸,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将数据填在表格中) 师:大家摸球的情况都记录在了表格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据。观察比较(手势引导横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1-3组红球比黄球多,4-6组黄球比红球多,后面几组差不多。 师:看来,大家把摸球的结果分成了几种不同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1:大家摸的运气不同。 生2:袋子里的球可能不一样。 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赶快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师:(指着3红1黄)为什么这几组摸出红球的次数多? 明确:是的,袋子里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小。 …… (指着2黄2红) 师:这个袋子里,红球有2个,黄球也有2个,数量相等,那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你觉得是怎样的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组摸到的数据,既然可能性相等,为什么每组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却不相同呢? 生:因为有运气在里面。 师:因为我们今天只摸了20次,摸的次数太少了,如果我们摸更多次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些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出示硬币实验) 师: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什么? 以上两个片段,同样是摸球游戏,片段1中学生在知道球颜色后操作,一切的指向都为了证明计算出来的概率。显然在实际操作中,概率无法通过操作来证明。片段2中在观察数据后再去推理,这样的操作让学生能体会到等可能性以及可能性操作中的感觉,他们能在观察中理解概率表现的是理想状态,而基于实际操作的统计表达的是实际状态。 张青: 苏教版教材中本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摸球游戏、例2是摸牌游戏,虽然活动的内容不同,但都是感受“可能性”。不过同样性质的活动,最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由于纸牌形状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原来的牌是什么花色,为了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多孩子会故意抽出“理想”的花色。而摸球就不一样,可以在不透明的口袋中操作,这样一来产生的数据就更为真实。真实的数据往往和我们计算出来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尤其在课堂这样的小样本统计中,更容易出现一些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再体会大数据统计带来的相对稳定,才能真实体会何为实然现象,何为理想状态。 虞建国: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之所以是很多一线教师不敢触碰的“禁地”,其主要原因是它需要一次次地调查,需要收集数据,需要整理数据,最后学生能根据数据来分析。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堂课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慢慢积累经验,体会用“数据来说话”,感受现实统计中的多方面因素产生的随机性等等。这没有捷径,只能逐渐推进,慢慢走向本质! |
记录人: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