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作者: 时间:2024-11-25 点击数:

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备课组        组长 张晶晶        活动时间 1125      

主题:

《如何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磨课

主持人:

张晶晶

对象:

数老师

地点

 

日期

1125

张晶晶:

《如何表达相反意义的量》属于小学数学第三学段的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主题活动。2022年版课标对如何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内容要求是: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知道负数在情境中表达的具体意义,感悟这些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进一步发展数感。

学生对生活中的量有一定的认识,对数表达量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 相反意义理解不够准确、确定 标准时出现困难等问题。如何借助真实情境,在丰富的事例中引导学生体会相反意义的量,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观察、思辨、归纳、比较等过程,从而感悟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并发展数感是需要我们去细细思考的。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感受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归纳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区分正负数需要一个标准,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3.学科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

共同梳理设计思路

(一)跨学科融合主线

以数学学科为核心,紧密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将地理、体育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温度与地理位置的关联(地理学科)、体育成绩评定(体育学科)等实例,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负数的意义及应用,体会多学科领域的通用性和重要性,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

(二)循序渐进的认知路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引入气温中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温度计这一直观工具初步认识相反意义的量。接着拓展到海拔高度,进一步深化对相反意义量的理解。随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更多例子并逐步抽象出数学上用 “+”“ - ” 表示正、负数的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1.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中国地图丰富学生对地貌气候的认知,通过我国显著的南北温度差异和东西地势差异自然引出话题。在温度计上对比漠河零下 25℃与三亚 25℃,让学生理解二者意义相反,是相反意义的量,再结合海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二者与海平面高度关系,进一步理解相反意义。

2.回归生活,丰富实例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相反意义量,如地上地下、收支等,感受其普遍性,为引出负数概念铺垫。

3.深入探究,理解表示

以温度为例,让学生自主表示零上和零下 25℃,介绍古人探索后引出数学上的正、负数表示法,强调读法和写法。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黑板上生活实例中的量,巩固正、负数表示与实际意义理解。

4.剖析标准,明确 “0”

出示体育仰卧起坐测试标准表,呈现号同学成绩单,组织小组讨论记录成绩原因,明确以良好达标个数为标准,比之少用负数、多则用正数表示。感悟不同情境下标准的不同,正负数可以清晰地表示出与标准的差距,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体能水平,体现数学在体育评价中的量化作用。随后追问 37 个怎样记录,理解 “0” 为正数和负数分界点及特殊意义。

5.数轴抽象,把握关系

将温度计抽象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数轴,得出正数、负数与 “0” 大小关系,让学生在数轴上找数,巩固正、负数位置及大小比较认识。

6.应用拓展,感知广泛

播放视频,学生根据视频理解正负数意义,思考生活中应用实例,感受其广泛应用。

                            记录人:张晶晶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