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5-06 点击数:

南郊小学备课组记录表

备课组        组长 张晶晶        活动时间 56      

主题:

《确定位置》单元分析

主持人:

张晶晶

对象:

数老师

地点

 

日期

56

过程记录:

张晶晶:

《用数对确定位置》属于“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板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位置的表达,理解坐标的意义;通过图形运动的观察和表达,体会坐标表达的重要性,为未来学习数形结合奠定基础。

此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左右、前后”以及四面八方,有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因此,本课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低年级买票的情景图作为引入,充分唤醒认知,与后续学习形成勾连,构建整体学习框架。此外,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在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学生对于物体位置描述从一维到二维的开始,也意味着其在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认识的一次飞跃。这对于后续六年级继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以及中学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都有着重要意义。

张青:

对比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见图1)后,我们会发现,教编组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室的座位图作为例题的情境。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教室比较熟悉,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具有代入感,能够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特性。

从一维到二维用数对确定位置,首先要设定观察者,在观察者确定以后,才进行列一般从左往右看,行一般从前往后看的规则约束。后面数对的形成全部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观察者的方位变化了,可能同一个位置就会用另外的数对来表示了。这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相对性。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时,一定要强调从观察者的角度。这样看来,教室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情境。苏教版教材中,讲台边的老师,就充当了观察者的角色。

从具体到抽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处于初步开始由具体运算转向形式运算的阶段。因此本阶段的教学还应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来帮助进行想象、思考,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空间观念。本课中,学生逐步经历了具体情境平面图点子图方格图(的过程,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充分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虞建国:

回顾整个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学习,一二年级用一组信息即足以确定物体位置,而四年级和六年级无论是用列和行(即数对)还是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都需要两组信息,且缺一不可。这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实际上分别在为第三学段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高中阶段的极坐标系做铺垫。总体来看,学生对于确定位置的认识本质上是从一维跃迁到二维的过程。基于这一认知顺序,教师一方面结合排队情境引出数轴,另一方面,在最后引发学生对于如何确定立体空间内的点的位置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教学中,我们更应当追求火热的思考,而非火热的场面。这就要求教师聚焦数学本质,找准学生思维的原点,把握思维的生长点。

                            记录人:张晶晶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