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活动以 “基于故事思维的‘郑和精神’主题思政研讨” 为核心,聚焦小学思政 “非遗 +” 文化传承与 “三气” 培育的融合实践,多所小学教师呈现了特色鲜明的课例: 太仓市弇山小学张梦娇老师《寻太仓郑和足迹 学勇探航海榜样》:采用 “实地探访 + AI 情境对话” 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围绕 “郑和在太仓的历史印记”“七下西洋的智慧与勇气”“新时代小探险家的成长挑战” 三大话题展开。通过组织学生 “智解迷路困境”“巧分手工材料” 等互动任务,将 “郑和精神” 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内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成长力量。学生在触摸家乡郑和文化脉络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底气);在面对挑战、主动探索的环节中,激发了为传承文化而奋斗的志向(志气) 。 太仓市港城第二小学王菁老师《走进郑和馆 共赴航海梦》:依托太仓郑和纪念馆本土资源,打造 “行走的思政课”。通过 “宝船探秘 、友谊密码、争做‘小郑和’”三大活动,运用“场景化任务 + 在地故事 + 五感体验” 策略。学生触摸水密隔舱、感知桐油工艺,领悟古代工匠智慧;通过 3D 航海模拟、情境表演,体会郑和团队 “和平友好” 的交往理念;以小组探究、宣誓宣言的形式深化精神传承。整堂课将抽象的 “郑和精神”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玩中学、做中悟”,培育了坚守中国立场、崇尚和平的骨气 。 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顾静老师《解密郑和航海 共赴出发之约》:构建 “历史探究、精神传承、时代践行” 的育人路径,设计“为何选刘家港?到过哪些地方?如何贸易交流?新时代如何出发?”四大任务闯关。融合 AI 解密选址智慧、地理探秘分析水文优势、角色扮演体验贸易协作、古今对比联结历史与现实。学生在“破译”航海难题的过程中,感悟到郑和团队“坚韧协作”的精神内核;在“古今对话” 中,理解了“出发”的时代内涵,将历史精神转化为“用合作、坚持践行文明交流”的行动宣言,强化了“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志气与底气 。 其他特色课例: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陈靓老师《聚焦郑和七航壮举,勇担民族复兴使命》,通过剖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探究船队智慧,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借助“武力、和平”决策情境,衔接 “以和为贵” 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爱国奉献”从认知转化为担当。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董欢老师《览郑和国际影响 启正和科技新路》,引导学生分析郑和远航的国际影响,结合太仓“郑和杯” 创业大赛、仿真机器人等案例,让学生理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培养参与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底气)。 二、跨学段研讨与专家指导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点评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丽雅在致辞中强调,“郑和精神” 作为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思政 “非遗 +” 的优质载体,要立足 “三气” 培育目标,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 宣传部副部长何茂昌对七堂课程进行综合点评,肯定各学段围绕 “郑和精神”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的差异化教学,指出思政教育需遵循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规律,小学阶段侧重情感认知(如培养对非遗文化的亲近感)、中学侧重思维培养、大学侧重社会担当,各学段应加强交流、共享资源,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育人共同体 。 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处长周三庆点赞各课程“准备充分、主题突出”,尤其认可 PPT 设计的学情适配性与“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升华,建议大学课堂借鉴中小学互动式教学经验,增强学生参与度;同时提出小学课程需进一步深化“郑和精神”与“三气”培育的关联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学芹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重要性,指出小学阶段要注重通过“议题式教学”等方法提升课堂亲和力,让非遗文化自然融入“三气”培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