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课题研究活动简讯+活动记录

作者: 时间:2025-05-29 点击数:

2025511日,王歆玥老师在二2班展开浸润幸福:小学陶泥造型多模态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陶泥课《寻找社区中的幸福小精灵》, 探索学生对“社区幸福”的理解,同时探索学生对搓、捏、压等基本技法的掌握,同时探索学生在刻画动物动态、肌理与构图营造氛围上的创作能力与在小组合作中体现的协作与分享能力,学生是否能更好体验创作乐趣与幸福感。

发现问题:学生难以发现生活中人与动物、邻里互动的温暖细节,缺乏对社区元素情感意义的感知;在刻画动物动态存在困难、同时发现学生可能对社区生活缺乏深度关注与热爱,动手创作时易因技法不熟练产生畏难情绪。

课题组讨论: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记录学生在陶泥造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从创意萌发、草图设计到实际制作、作品完善等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与发展潜力。或者是借助在线评价平台,学生可以参与自我评价与互评,学生可以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合作精神。

            

            

《寻找社区中的幸福精灵》幸福陶泥美术课堂课例设计

一、研究课例设计

1.课程名称:寻找社区中的幸福小精灵——陶泥造型的动物造型

2.所属课型:幸福人文课堂(认知幸福)

3.适用年级:二年级

4.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社区中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幸福场景,能通过观察提炼社区元素(房屋、树木、宠物等)的形态特征;掌握陶泥搓、捏、压等基本技法,能运用技法表现简单的社区动物造型及配套场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模态体验(动态绘本阅读、陶泥触感实验、角色扮演),激活五感联动,加深对“社区幸福”的认知;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讨论、创作,提升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区生活中的温暖细节,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幸福感;体验陶泥创作的乐趣,增强动手实践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搓、捏、压技法塑造宠物等动物造型:结合社区元素(房屋、树木)构建幸福场景。

2.难点:动物造型的细节刻画(如动态特征);通过陶泥肌理和构图表达“幸福氛围”(如宠物与居民的互动)。

四、教学准备:多模态学习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动态电子绘本《动物乐园的一天》、陶泥质感的“幸福卡片”(光滑/粗糙/颗粒纹理)、社区微缩模型(房屋、树木、宠物摆件)、陶泥示范作品(宠物与房屋场景)、教学微课视频(陶泥基本技法演示)

2.学生准备:常规美术工具(铅笔、橡皮)、每人200g陶泥、塑料工具、收集社区生活照片(含宠物、邻里互动等场景)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幸福绘本剧场(5分钟)

1.多模态体验:播放动态电子绘本《动物乐园的一天》,插入鸟鸣、溪水等自然音效与轻快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场景(如小狗陪伴老人散步、猫咪在屋檐下晒太阳)。

提问互动:“你在绘本中看到了哪些幸福的瞬间?这些场景让你联想到自己社区里的哪些画面?”

2.触感联想:分发“幸福卡片”(不同纹理的陶泥块),学生触摸并闭眼联想:“光滑的陶泥像不像宠物柔软的毛发?粗糙的颗粒感让你想到社区里的什么事物?”

(二)认知探究:社区幸福元素提炼(10分钟)

1.实物观察:展示社区微缩模型,引导学生寻找“幸福细节”,“模型中的房屋、树木、宠物是如何体现温暖的?哪些颜色或形状让你感到开心?”对比讨论:出示“孤独的房子”与“有互动的房子”陶泥小模型,分析情感差异(如晾晒的衣服、开门的邻居传递出的生活气息)。

2.技法学习播放微课视频,演示搓条(制作树干)、捏塑(宠物头部)、压印(房屋瓦片纹理)等技法。

教师示范:用陶泥快速捏塑一只蹲坐的小猫,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弯曲的尾巴和圆润的耳朵表现宠物的温顺”。

(三)创作实践:小组合作构建幸福场景(20分钟)

1.任务分组4人一组,围绕“社区生活的幸福瞬间”主题分工:

2人负责动物造型(如小狗、猫咪),1人负责房屋/树木,1人负责场景布局。(创作提示:“想一想,你家的宠物或邻居的动物伙伴平时有哪些可爱的动作?它们喜欢在社区的哪个角落玩耍?”)

2.多模态支持

视觉:提供社区照片墙(打印学生收集的照片),供参考构图;

触觉:分发不同纹理的工具(梳子、牙签),用于刻画毛发、树皮等细节;

语言:组内讨论“如果我们是幸福小精灵,会如何用陶泥让这个场景更温暖?”

(四)展示评价:幸福分享会(5分钟)

1.作品展示

各组将陶泥场景摆放在“社区生活幸福展板”上,用便签标注“幸福瞬间”(如“阿婆喂流浪猫”“我和小狗在树下玩耍”)。

2.多元评价

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个组的动物造型?为什么?”“哪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教师点评:肯定技法运用(如XX组的小猫尾巴用搓条技法表现得很生动”)和情感表达(如“XX组通过房屋窗户的灯光造型传递出了家的温馨”)。

3.情感升华

播放学生课前录制的“社区幸福声音”(如宠物叫声、邻里问候声),结合作品场景,引导学生总结:“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友好的互动,甚至是小动物的陪伴,都能让社区充满爱。”

六、教学延伸

1.家庭拓展:用手机拍摄家中宠物或社区动物的照片,尝试用陶泥表现更多动态(如奔跑的小狗、打盹的猫咪)。

2.校园展示:将优秀作品陈列在校园“幸福文化角”,发起“寻找校园幸福精灵”主题绘画活动。

七、教学反思

1.预设难点突破:通过微视频分解技法、提供纹理工具降低造型难度,观察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技法表现动物特征。

2.幸福教育渗透: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情绪状态,是否能通过讨论和创作体验到交流与分享的快乐。

3.改进方向:下次课可引入“社区老人讲述宠物故事”音频,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维度。

八、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紧扣课题“浸润幸福”与“多模态学习”理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动觉+语言”五感联动,让学生在绘本情境、实物观察、动手实践中认知社区幸福,既落实陶泥技法教学,又通过情感体验深化“幸福教育”目标,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化认知特点。



Copyright @ 2022 太仓科教新城南郊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路66号    联系电话:(0512)53405437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