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信息组开展“Scratch克隆技术教学中信息伦理融入路径”课例研讨活动,以王玉香老师五年级《Scratch 克隆大冒险——从<西游记>到编程世界》为例,聚焦编程教学与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新范式。
王玉香老师以《西游记》克隆猴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技术认知—实践操作—伦理思辨”三环节展开教学。技术情境导入播放 “孙悟空拔毫毛变分身” 视频,提问 “克隆体与本体是否独立?”,类比生物克隆猴案例,激活学生对 “克隆独立性” 的认知。克隆控件实操部分演示 “克隆自己 — 启动克隆体 — 删除克隆体” 流程,强调 “本体隐藏、克隆体显示” 规则,引导学生完成 “吃豆精灵优化”“孙悟空分身” 任务。伦理思辨环节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若剧组未经允许克隆你的脸出演电视剧,你会有何感受?”结合 AI 克隆诈骗、虚假宣传案例,引导学生讨论 “技术应用的边界”,提炼 “可不可(技术)、该不该(伦理)、能不能(法律)”的判断框架。
课后研讨中,教师围绕 “如何在编程教学中自然渗透信息伦理”展开热议:1.肯定《西游记》情境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建议拓展“克隆技术滥用”的反面案例(如深度伪造技术危害),增强伦理讨论的现实关联。2.提出 “技术指令教学与伦理辨析同步推进”模式,例如在讲解“删除克隆体”时,同步说明“及时释放内存是技术责任,未经授权克隆他人是伦理责任”。建议在学生作品评价中增设“伦理合规性”指标,如检查克隆程序是否涉及侵权素材、是否存在过度克隆导致卡顿等问题。







